正文 第九章 獨立製片人(1 / 2)

一個演員尤其要能克製自己,能保持一種內在的支配力。一場戲無論演得多麼激動,但演員內心的主宰應當是沉著而輕鬆的,是隨時都可以調整和指導自己情緒的起落的。

——卓別林

(一)

1918年,卓別林共拍攝了4部片子,其中《狗的生涯》是在他的新製片廠攝製的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的啟發來自漫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本來大家以為它很快就會結束,沒想到一打就是4年。廣大的士兵和百姓都苦不堪言,千百萬人從戰壕中、工廠裏、田野裏發出了“我們是人不是狗”的反抗呼聲。

卓別林根據這句話開始創造。此片在1918年初開始拍攝,4月發行。一開始,卓別林就從結構的意義上來構思這樣一部喜劇片:

夏爾洛(卓別林飾)再一次失業,他來到職業介紹所,門口站著幾個等工作的人。恰好剛有個新活,工作人員便寫上了。夏爾洛看到了,趕緊衝進門去。門口的人發現他衝進去,也跟著進去了。為了工作,他和其他幾個來找工作的人打了起來,結果別人都找到了工作,隻剩下夏爾洛孤零零地走出介紹所。不過,他從打架爭食的群狗中救出了一隻可憐的小狗。

夏爾洛餓極了,就帶著小狗來到賣夾肉麵包的商人(哥哥雪尼飾)麵前偷麵包吃,直到警察發現了才逃之夭夭。後來,他又遇到了受老板欺負的賣唱女(艾德娜飾)。他們一起合力戰勝了老板,還巧妙地從兩個竊賊那裏偷來一些錢。

最後,夏爾洛和賣唱女一起帶著小狗來到鄉下,結婚安家,自食其力。當幹完農活的夏爾洛回到溫馨的小屋時,妻子和他都幸福地看著搖籃(此時觀眾以為,搖籃裏一定會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孩子。結果鏡頭一轉,他那條狗剛生下了幾隻小狗崽。)

這部電影放映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法國評論家路易·德呂克很喜歡這部影片,稱它是電影界“第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而最後的一組鏡頭也成為蒙太奇的經典範例,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暗示他們自己的孩子睡在搖籃中是遲早的事。

作為最早的電影技術探索者之一,卓別林的這部影片中的這個鏡頭經常被各國電影教科書拿來作為蒙太奇的典型例子。

“電影藝術的基礎就是蒙太奇”,這是電影藝術家普多夫金所說的話。“蒙太奇”源於法語,借用到電影藝術中指的是“組接”“構成”的意思。它是電影反映生活與現實的獨特形象思維方法,也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述方式,包括分鏡頭和鏡頭、段落的安排與組合等全部藝術技巧以及電影剪輯的具體技巧和技法等。在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電影形式的探索主要表現在對蒙太奇的探索上。

除了這部片子中的這個鏡頭常被借鑒作為蒙太奇的典型例子外,卓別林更早一些影片中的鏡頭、場麵、段落等,也常被理論家、導演們奉作範本,比如在1915年4月發行的《流浪漢》中:

第一個鏡頭:在監獄大門外,一個看守走出來,在牆上貼了一張通緝令。

下一個鏡頭: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在河裏遊完泳上岸,發現他的衣褲不翼而飛,放在原地竟是一套囚犯服。

第三個鏡頭:在一個火車站站台上,小個子的流浪漢穿著一條過於長大的褲子迎麵走來……

世界著名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認為,這3條膠片就將故事的內容講得清清楚楚,這主要歸功於卓別林所具有的電影的形象化能力。

卓別林的電影和夏爾洛隨便發展的命運牽動著各地觀眾的視線和心弦,數不清的信件飛到卓別林身邊,讓他應接不暇。除了讚美、要求簽名,求助借錢的也不少。對於那些與他的童年相仿的窮人、貧民,卓別林從不吝嗇,而是交代秘書妥善處理,盡量滿足他們。

(二)

在拍攝完《狗的生涯》之後,卓別林和搭檔艾德娜之前的感情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兩個人在影片完成後還一起外出度假。在與這位美麗的姑娘朝夕相處過程中,卓別林有些動情了。對此,艾德娜也感覺到了,但她很聰慧,她覺得他們兩人並不合適。卓別林是那麼受人矚目,這樣的關係是不會長久的。因此,她總是有意地躲避卓別林。

卓別林並不知道她的想法,他深切地愛戀著艾德娜。直到有一次宴會上,艾德娜突然暈倒了,但她沒有派人去叫卓別林,而是請人去叫派拉蒙影片公司的明星湯姆·米恩。隨後,卓別林認為艾德娜根本對他無意,自己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他為此煩悶了好幾天,居然無心工作。艾德娜聽說後,就過來找到卓別林,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擔心:我們兩人不太合適,還是做朋友最好。

看著這姑娘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卓別林反而釋懷了。此後,他們一直維持著這種親密的朋友關係。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3年多了,美國本土也受到了威脅。尤其是當美國從歐洲運送貨物的商船“盧西塔尼亞”號在大西洋被德國潛艇擊沉後,美國已兩次發動自由公債募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