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巴黎一婦人》(1 / 3)

智力與感情能獲得理想的調和,就能產生最好的演員。

——卓別林

(一)

20世紀20年代初是無聲電影的成長期,這時期的電影主要以外在的明顯而誇張的動作來表現情緒,而缺乏細致的心理刻畫。演員角色表演也大都千篇一律,不是絕對的好人,就是糟糕的壞蛋。就連卓別林也聽到一些影評家這樣闡述:

“無聲電影沒法表現心理狀態;要表現心理狀態,它最多隻能是通過一些明顯的動作,如男主角把女的按在樹幹上,狂熱地對著她的嗓子眼兒撲哧撲哧地噴氣;或是揮動椅子,打砸笨重的東西。”

而自從成立聯美公司以來,卓別林也麵臨著來自四麵八方合並的壓力,這些壓力也使公司中有人想讓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參與公司的股份。盡管這一勢頭被卓別林壓製住了,但他迫切地需要創造出一部不同以往的電影來占領市場,也立穩新公司的腳跟。

無疑,《尋子遇仙記》的成功給了卓別林信心,他相信自己還能有更大的突破。他要拍攝一部正劇,一部沒有自己參演的充分刻畫心理的正劇,而材料也在他苦思冥想的時候來到了他的身邊。

1922年夏天,卓別林在一次聚會上結識了當時名噪一時的舞蹈演員蓓吉。她是一個鞋匠的女兒,曾經參加過歌舞團,憑借自己的長相而五嫁百萬富翁,有個愛戀她的青年居然為她而自殺。

在見到卓別林時,雖然蓓吉的手上戴著的20克拉的鑽石還在閃閃發光,但她卻對卓別林說自己想過平凡人的生活,嫁一個老實男人,生幾個孩子。她還談了自己和一位出版商的風流韻事。這些都觸動了卓別林的創作靈感。於是,《巴黎一婦人》的腹稿在他的腦海中打好了。

影片表麵上是一段風流韻事,其實是一部諷刺和描寫心理的影片,正如導演在片頭字幕上所提到的那樣:

“人類不是由英雄和叛徒組成的,而是由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組成的。”

可以說,這樣善惡交錯的人生才是生活的常態。因此在影片中,卓別林沒有描寫絕對的好人和壞人,隻有一些受命運擺布的普通人。

《巴黎一婦人》的劇情大致為:

年輕的法國農村姑娘瑪麗(艾德娜飾)與約翰·米勒(卡爾·密勒飾)私訂終身,他們決定私奔。但就在私奔的當晚,約翰的父親暴病身亡,約翰沒有及時趕往車站。瑪麗打電話給約翰,約翰也沒說清楚,瑪麗以為他變了心,便隻身前往巴黎,並淪落為富翁皮埃爾(阿道夫·孟飾)的情人。在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後,約翰便同母親移居巴黎,艱難度日。一次,他與瑪麗偶然重逢,重燃愛火,然而終究無法回到從前。約翰最終為愛而死,瑪麗同約翰的母親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

《巴黎一婦人》的主要情節設置雖然簡單,但在無聲電影時代,在缺乏活潑的聲音和豐富的語調的情況下,人物內心的刻畫卻並不容易。卓別林冥思苦想,極其巧妙地利用演員們表演的細節,精心地設計了對比和細膩的拍攝手法,以此來達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就像影片開頭一幕,表現一對父女的衝突:

黃昏,陰暗的小巷中,一座古老的房子,閣樓的窗戶上映出女人的柔美身影。鏡頭一轉,一隻打開的衣箱赫然放在床上,表明女兒要外出。瑪麗正在點燃煤氣燈,突然,一個黑影出現了。他臉色陰沉地朝樓上的房間看了一眼,然後開始上樓。樓上的瑪麗嚇得呆若木雞,顯然她是聽到了父親的腳步聲。父親迅速地從外麵鎖上門就下樓了。瑪麗衝向房門,根本打不開門……

這一連串動作已經讓觀眾完全明白了父女之間的衝突。

(二)

《巴黎一婦人》在人物心理刻畫上也充滿了層次感,突破了電影簡單地表達高興或者生氣的心理模式,比如當瑪麗的女友拿著社交新聞的刊物告訴她皮埃爾的風流消息時,她隻是冷冷地接過刊物,隻瞟了一眼便若無其事地扔在了一邊,仿佛並不在意;接著,她點燃了一支煙來掩飾所受到的刺激。最後,她笑嘻嘻地把女友送到門口道別,然後迅速跑回來找出那本刊物,情緒衝動地仔細看著那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