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有聲片來襲(2 / 3)

1927年,哈娜太太的急性膽囊炎複發了,卓別林把她送進洛杉磯最好的醫院搶救。一方麵要趕拍《馬戲團》,一方麵又是離婚官司纏身,卓別林又不得不到紐約躲避,但他始終惦記著母親的健康。新戲一完成後,他就過去看望母親。母親畢竟年事已高,一直拖到1928年8月,最終因心髒衰竭而去世。

母親的去世讓卓別林悲痛欲絕,母親的音容笑貌和諄諄教誨始終都留在他的腦海中。凝視著母親的遺容,他泣不成聲。但逝者已矣,隻能讓母親入土為安。他在好萊塢公墓選了個位置,讓母親長眠於綠草蒼鬆之間。

(二)

熟悉卓別林電影的觀眾都知道,他的早期電影都是無聲片,影片的人物既沒有對白,也沒有聲音,人物隻能靠表情、動作、字幕說話,而僅有的聲響也是影片的配樂部分,因為那時還沒有出現有聲電影。有聲電影出現的那一年正好是卓別林在趕拍《馬戲團》的時候,即1927年。

準確地說,對無聲片的挑戰是發生在1927年底,而且事出偶然,但任何事物的偶然性都包含著深層的必然性規律,有聲電影也是如此,因為這是技術革新的必然結果。偶然是因為它的出現甚至是以一種賭注的形式發生的。

當時的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因為沒有自己的放映網,麵臨破產的危險。為了走出困境,這家公司鋌而走險,拍攝了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實際上就是在無聲片中加入4首歌曲和一些台詞及音樂伴奏等,目的隻是為了發出聲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感到新鮮。

當時的技術條件很不成熟,聲音更像是噪音,如門上的把手扭動,像是拖拉機開過的聲響;騎士身披鎧甲,觀眾聽著像走進了鋼鐵廠;兩個人吃飯會發出如同幾百人吃飯的聲響;人物的說話聲就像是從沙土中傳來的一般;等等。

這部片子上映時,許多電影界人士都去觀看了,觀看的結果是對有聲片更加懷疑。況且,此時已經存世30餘年的無聲片已相當成熟,也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還有許多人正獻身於這門事業,卓別林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不容許這樣的東西來踐踏無聲電影的藝術世界。因此,一看完《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卓別林就公開宣稱:

“你們可以說我是討厭此片的,它會毀壞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即啞劇藝術。它消除了無聲片的巨大美感。”

雖然拍攝技術並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粗糙,還有電影界評論家的批評,但看了30多年無聲電影的觀眾對此卻興趣十足。他們第一次聽到了自己喜歡的電影人物發出了聲音,盡管那聲音並不好聽,但他們還是喜歡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因此,《爵士歌王》奇跡般地拯救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而米高梅公司也看到了這個商機,隨即拍出了一部大型歌舞片《百老彙的旋律》,觀眾反映同樣熱烈。這也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一部歌舞片,片長達104分,由哈瑞·貝蒙特導演。歌曲優美動聽,表演熱情洋溢,對白幼稚而有趣。

以上這兩部電影帶來了一股有聲電影的風潮。

1928年8月,俄羅斯3位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亞曆山大洛夫對有聲電影發表了一篇宣言,稱看到了音響的豐富表現力,認為必須意識到無聲電影的不足之處,有聲片的出現將使夢想成為現實。

看到米高梅公司的成功,世界各國的影片公司、製片廠也看到了商機。他們不甘人後,紛紛轉向對有聲片的投拍,各電影院都開始爭訂有聲片。在短短的兩三年內,美國電影界幾乎全麵從默片轉變為有聲片的製作。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聲勢,卓別林也有點猶豫不決了。但是,當他觀看了最初的幾部有聲片後,便覺得這種粗製濫造的東西是不會有長久的市場的。因此,他仍然宣稱繼續他的無聲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