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有聲片來襲(3 / 3)

(三)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電影界以喜劇片和西部片為主,而有聲片的來襲使得無聲片的許多大師銷聲匿跡,除了擁有創作獨立性和顯赫地位的卓別林。

因此,卓別林的朋友、同行和影迷們都在密切注意著他的動向,就連以前公開表示不喜歡有聲電影的朋友喬·申克也提醒卓別林說:

“恐怕以後是它們的世界了,查理。”

但執著於無聲藝術的卓別林仍然堅持認為:

“我不相信我的聲音會豐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劇片,相反,我的聲音將會破壞我所希望創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幽默的思想、一個喜劇性的抽象品。”

卓別林的這一表態迅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注意,甚至有人公開發表評論文章,對他的影片前景表示擔心和懷疑。

卓別林要承受的壓力還不僅於此,他的境況也正發生著變化。以往一聽說卓別林要拍片,很多製片商都迫不及待地要求簽訂訂單;而現在,他們似乎不大提得起興致了。他們對卓別林說的也是這樣的話:

“查理,我們希望看到你精彩的有聲片。”

這使卓別林矛盾不已,內心無比痛苦,他甚至開始回顧自己的從影生涯,思索著為什麼以前拍出的好多無聲片能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識分子、白領階層、工薪階級在內的觀眾……而現在就真的不行了嗎?

他覺得:既然不同類型的娛樂可以並存,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是可以並存的。再則,他堅信自己的啞劇藝術仍然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無聲片呢?

經過這樣的深思熟慮之後,卓別林決定再拍一部無聲片。而此時,素材也已經有了,他想通過流浪漢與賣花盲女、百萬富翁之間的關係來展開劇情。

卓別林構思的這部影片,就是那部不朽的《城市之光》。在慶祝好萊塢誕生100周年的時候,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影評家組成的評委會將當年卓別林拍攝的《城市之光》評為美國電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但這部影片的創作之初卻充滿了壓力,卓別林在構思劇本時設定為一個賣花盲女,可角色卻十分難找。長得好看的女演員很多,但她們並不會演盲人。他要挑選一個既要裝得像盲人,又不致損及美感的女主角。雖然有很多姑娘自薦,但當她們頭抬得高高的、翻露出眼白時,卓別林就放棄了。

恰逢卓別林在聖莫尼卡海灘休息時,有很多穿泳衣的姑娘在那兒拍電影。其中有一個姑娘向他揮揮手,並問他:

“我什麼時候可以給你拍電影呀?”

這個名叫弗吉尼亞·徹裏爾的漂亮姑娘他以前見過。見姑娘很熱情,卓別林就讓她試鏡,並教她睜著眼要向自己內心裏看,而不是看見與自己麵對麵的人。

弗吉尼亞很快就領會了卓別林的意思,並且試演得很成功。就這樣,卓別林選定了弗吉尼亞作為該劇的女主角。

女主角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調配演員的問題了。因為有聲片已經出現了幾年,很多演員都忘記了怎樣演啞劇,他們一心隻想著對白,顧不到動作與時間的配合。卓別林又想盡辦法讓他們忘掉對白。

這是卓別林個人的第74部電影,開拍之初就趕上經濟大蕭條時期,中間因為更換演員,他又報廢了幾萬米的膠片,還浪費了幾個月時間。他又將幾個主要場麵修改了50遍以上,最終影片竟耗膠片25萬餘米,成片拷貝的采用率僅為0.95%。正因為有這樣的敬業精神,才使得這部影片經得起歲月和曆史的考量。

影片的上映和宣傳也是曆盡波折,最終,卓別林以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電影博得了滿堂彩。很快,影片飆升至票房收入榜首,贏利超出投資的3倍有餘,以實力證明了卓別林所創作的無聲片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