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前一樣,當腦海中有了新的點子後,他就會讓其迅速地蔓延開,並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觀察的信息融彙其間,創作出有趣的劇本來。
(二)
1933年初,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卷了美國,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人們痛苦、恐懼和絕望的神情。白宮也迎來了新主人,無能為力的胡佛被堅忍、樂觀的羅斯福所取代。
在宣誓就職時,羅斯福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其中有一句經典的話是——“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
卓別林和他的朋友們也在收音機裏聽到了這篇演說。和很多美國民眾一樣,他也對這一套抱有懷疑,但眼前的處境卻觸發了他的靈感。他要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背景下,但是,切入點在哪裏呢?
一次聚會為卓別林打開了思路。這天,卓別林將想去汽車之城底特律看看的想法告訴給一起吃飯的《世界報》記者,這位年輕記者給卓別林講述了關於那兒的見聞:
鄉村中的健康年輕人被大工業吸引到工廠裏,在傳動帶一類高效率的裝置下,連續四五年進行著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險,精神上相當緊張,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而工廠經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如果那些工人多上幾次廁所,都會被解雇……
就這樣,工人在工廠的機械化作業下發瘋的情形在卓別林腦海中形成了。他迅速開始構思這部作品,並將它命名為《群眾》。他還邊寫邊設計各個角色與場景鏡頭。
到 1934年夏,卓別林完成了這部電影完整的分鏡頭劇本,並將電影更名為《摩登時代》,副片名為《關於生產、個人進取心和追求幸福人的故事》。電影描寫的是一位普通工人的命運:身穿工作服的查理在傳送帶上幹著簡單而重複的擰螺絲的工作,那條傳送帶似乎永遠沒有止境,工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1934年10月,《摩登時代》在好萊塢開拍。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卓別林不惜工本花50萬元在洛杉磯的碼頭區搭起了工廠區與街道。而且為了使寶蓮的扮相更加可信,卓別林甚至還將油汙塗抹到這個可人兒的臉上;為了顯得真實,就連衣服上的補丁都清晰真切。藝術性也是必需的,但還不能遮擋寶蓮的迷人風姿。
凡是所能想到的細節卓別林都做到了,這樣辛苦工作了10個月之後,1935年7月,《摩登時代》終於拍攝完成,卓別林還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譜曲和配樂。全片耗費7萬米膠片,製成後全長2320米。
1935年夏天,卓別林首次在他的製片廠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布創作、拍攝了3年的作品名稱。年輕的新聞記者走進這家保留著17年前的、手工業式的矮小廠房,他們看到卓別林的拍片現場感觸良多。如今,隻有他一個人還在拍無聲片了。他們更多的是懷著追憶的心情參加了這次采訪:
“看卓別林導演《摩登時代》,使人追憶起電影史上前10年的情況。這家製片廠和要求絕對保持肅靜的好萊塢有聲電影製片廠成了一個對比,拉布雷亞路的製片廠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可以在拍攝時大聲喧鬧的製片廠。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喧鬧聲中,執行導演工作的卓別林正在用那些早已為別人所放棄的方法拍攝最後一部無聲電影。”
雖然卓別林的製作方法“老套”,廠房也不如其他的製片廠華麗、氣派,但這部無聲電影依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電影僅上映一周就打破了紀錄,而新聞記者也如實記錄了這樣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