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大獨裁者》(3 / 3)

納粹分子在信裏叫囂地恐嚇卓別林:

“如果你不停止拍攝這部電影,將來無論在哪個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們就要在那裏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

卓別林氣憤極了,這是他精心設計了兩年的心血之作,在拍攝之前光布景他就花費了50萬美元,所以他是不會放棄。

聯美影片公司也向卓別林發出了警告,此時希特勒雖然還沒有進攻到英法等歐洲國家,但美國電影攝製發行會主席認為:拍出這樣帶有強烈傾向的影片恐怕很難通過審查,因此不如放棄。但卓別林不能放棄,此時影片的攝製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已經花費了200萬美元,這些錢他不能白扔;而且戰爭在即,他就是要嘲笑那個戰爭狂人。

卓別林把那些恐嚇信扔到廢紙簍裏,嘴角浮起一絲笑意,輕蔑地說:

“沒什麼了不起,那就讓他們開槍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這就是我的回答。”

1939年4月21日,卓別林在報上發表公開聲明:

“我希望《大獨裁者》可以從電影本身和內在含義上呈現出人類,至少是某些人在麵對一個愛蠱惑人心、愛大聲說話、愛用拳頭砸桌子的人時,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狂熱。”

(四)

影片繼續拍攝,卓別林也加強了製片廠的警衛。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宣而戰,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消息越來越壞,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

人們需要同仇敵愾,全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熱情日漸高漲。影片發行商們對卓別林的態度也發生了大逆轉,幾乎所有的影劇院都希望盡快上映卓別林的《大獨裁者》。聯美公司紐約辦事處成了信件的中轉站,所有信件都異口同聲:

“趕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著!”

卓別林夜以繼日地趕拍,好友道格拉斯·範朋克來到他的製片廠看拍外景。他看到裏頭的鏡頭,放聲大笑:

“我真想早點看到這部影片。”

然而,卓別林的這位摯友卻沒能完成自己的心願。不久,道格拉斯便突發心髒病去世了。

1940年,《大獨裁者》正式上映,人們晝夜排隊,爭相觀看,兩家影劇院連映了3個多月。隨後,影片被運到英國,盡管那裏還在打仗,但觀影的人數依然盛況空前,尤其是卓別林最後的演講鼓舞了那些正蒙受戰爭之苦的家鄉人民。毋庸置疑,它打破了卓別林的影片連續上映和賣座的記錄。

不可一世的戰爭狂人希特勒聞訊後暴跳如雷,竟下令立即處死遠在大西洋彼岸的卓別林。他惱羞成怒地揮舞手掌大聲咆哮:

“可惡,可惡,這個該死的小醜!”

而此時,他才是最可笑的那個人。

《大獨裁者》陸續在盟軍部隊中和歐洲、北美、南美、亞洲、澳洲、非洲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和好評。

卓別林用他的演技征服了世界,他一人分飾兩角,兩人性格與氣質截然相反,猶太理發師可愛、可悲,讓人笑中含淚;獨裁者興格爾可惡、可恥,使人笑中帶恨。影片還利用隱喻將現實中的希特勒揭露得體無完膚,結尾的演講也大快人心。

有文藝理論家貼切地評價了《大獨裁者》,稱它是一部“笑與怒的史詩”。這部影片還曾獲得奧斯卡獎的3項提名,但由於“非美活動委員會”橫加幹涉,最終沒有獲獎。

影片拍攝完成後,熱愛和平的卓別林還參加了反戰演說,並得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接見。

1941年,希特勒襲擊俄國,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響應俄國人“開辟第二戰場”的呼籲。卓別林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小查理和小雪尼送入軍隊,自己仍然不遺餘力地參加各種反戰活動。

戰爭的形勢終於開始發生了逆轉,然而在卓別林的家中,一場新的戰爭也爆發了:他和寶蓮的婚姻終於走到盡頭。

其實就在卓別林寫《大獨裁者》劇本時,寶蓮就做過一件讓他氣惱的事:她帶來了一個年輕人,聲稱是她的代理人,並且這個人還對卓別林提出要求:

“你瞧,卓別林先生,自從《摩登時代》放映以來,你給寶蓮的報酬是每周2500元。但是,我們還有一樁事情沒跟你算賬,那就是她的廣告問題,她的廣告應當在全部海報中占75%……”

這是自己和寶蓮的事,為什麼要一個外人過來指手畫腳?對此,卓別林很生寶蓮的氣。他大聲喊道:

“這是怎麼回事?給她登什麼廣告,用不著你來對我說!我比你更會關心她!給我出去,兩個人一起出去!”

雖然此後夫妻倆還能和平相處,而且卓別林仍然讓寶蓮擔任《大獨裁者》的女主角,但他們的感情已經消失殆盡了。在合作拍攝《大獨裁者》時,他們的政見又出現了不同,片子一拍完,兩人便和平分手,不再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