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魯迅故居及紀念館之感(1 / 1)

2013年1月19日,我獨自到北京西城區阜內大街宮門口二橋19號,去參觀遊覽魯迅的故居,其實是想了解這位中國文壇巨匠,一個愛國的作家、思想家,被*評價為“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新中國的聖人”的成長曆程。

其中有幾個場景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

第一個是魯迅與許壽裳的往來,他們共同探討的問題是:

1. 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2. 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麼?

3. 它的病根何在?

原來,古往今來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在關心人性,關注民族發展過程中的缺欠,並在尋找病因,目的是對症下藥,救國救民,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都不缺少愛國之情,報國之誌啊。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也更加意識到我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位卑不敢忘憂國。魯迅是用他的筆做武器,救國救民,他把寫文章當作畢生的職業,並且為此安於貧困,這是值得所有知識分子世代敬仰的。

第二,魯迅講青年要生存,溫飽,發展,但是生存不等於苟活,溫飽不等於奢侈,發展不等於放縱,講了度的問題。

第三,魯迅說:“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的死掉了。”這與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詩“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異曲同工之妙。

魯迅講的是不朽的精神,作為中國愛國的知識分子代表,魯迅做到了,成為民族魂!

此外,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我認真看了魯迅的遺體照,魯迅逝世的時間是1936年10月19日,他的左眼是睜著的,透著冷峻、嚴肅、警醒。他是死不瞑目的,他有太多的牽掛,對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對中國的走向,他是太不放心了,魯迅逝世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

我默默地告訴魯迅:“先生您可以瞑目了,您未來的世界有我們,我們會傳承您的精神,世世代代愛國,為正義事業呐喊,中國早已經解放了,中國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小康的,中國國民的覺醒和覺悟的程度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