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駁保皇 罵稚暉(1 / 2)

十二、 駁保皇 罵稚暉

章太炎到東京後,很快就加入了同盟會。不久,他就接任《民報》主編的職務。《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原為張繼主編,經常在上麵發表文章的有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章太炎到東京時,恰逢張繼外出,大家覺得章太炎是大文豪,就推舉他來主持該報編務。

章太炎不但在《民報》上發表多篇文章,而最主要的是他主持進行了幾次大論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與保皇派的論爭。

當他接手《民報》編務時,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論戰已經開始。康有為看到革命勢力日益壯大,自己的君主立憲主張響應者越來越少,立即組織力量為保皇思想鼓吹。他的得意弟子梁啟超這時正在日本主編《新民叢報》,因為受革命派的影響,逐漸傾向革命。康有為將梁啟超狠狠教訓一頓,促使其改變立場,繼續在其主編的報刊上為保皇。梁啟超遵命。

章太炎以前寫文章批判過保皇派的觀點,對他們那一套很熟悉,所以《民報》在論戰中很快就占了上風。

其實梁啟超等的觀點,沒有多少折點,是他老師幾年前的主張的重複,無非是中國民智未開,不能革命,革命會招致大亂;滿漢本來平等,不需排滿等。章太炎針對這些觀點,寫了《討滿洲檄》《定複仇之是非》《排滿平議》和《中華民國解》等文章。除了以前的論據外,還對當時清政府正進行的籌備立憲加以抨擊,說它是“陽示仁義,包藏禍心”的大騙局。他指出,清朝統治者是不勞而獲的一群人,根本沒有立憲的資格。等到革命以後,他們成為普通人,才可以參政議政。

章太炎革命主張的顯著變化,就在排滿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來。以前他也主張排滿,但傾向於反對民族壓迫,要排滿洲全部,現在他主張排滿是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是天經地義,他指出,如果漢族壓迫了其他民族,那麼其他民族也應該奮起反抗。革命者主張的排滿,隻是“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對於普通滿族人民,是絕對不應該排斥和歧視的。章太炎還以革命運動的事實來補充他的觀點。事實上,革命並不隻是反對滿族皇室和官吏,而且對於那些漢族官吏“亦排之與滿人等”,“近世革命軍興,所誅將校,什九是漢人”。排滿,不是隻為了恢複漢人的統治,如果漢人得到了政權,卻仍是專製獨裁的政權,那麼對它仍要施行革命。

章太炎剛來的時候,覺得汪精衛等人的文章火力雖然猛,但有些地方顯得不夠冷靜,說理不很平實透徹。他的文章一出,明白曉暢,條理縝密,很受讀者喜愛,因此說服了不少原來讚成改良的人們,梁啟超的《新民叢報》銷路頓減。《新民叢報》方麵暗中活動章太炎,提出休戰,並且派徐勤來遊說,不但遭到拒絕,而且還被披露報端。

1907年7月,《新民叢報》隻好宣布停刊。

章太炎與吳稚暉在愛國學社時就曾有過爭吵,“《蘇報》案”發生後,章、鄒被捕,其他人多數外逃,吳稚暉到了歐洲。章太炎出獄到東京後,在日本《革命評論》第十號上發表了《鄒容傳》,在敘述“《蘇報》案”發生經過時這樣寫道:

會清政府遣江蘇候補道俞明震窮治愛國學社昌言革命事。明震故愛眺,召眺往,出總督劄曰:“餘奉命治公等,公與餘昵,餘不忍,願條數人姓名以告,令餘得複命製府。”即出《革命軍》及《斥康有為》上之曰:“為首逆者,此二人也。”遽歸,告其徒曰:“天去其疾矣,爾曹靜待之。”

文中把吳稚暉說成是告密者。實際上,吳稚暉和從南京來的俞明震並不熟識,隻是俞有個兒子叫俞大純與吳是朋友。在“《蘇報》案”發生的前一天,俞明震命自己的兒子召吳稚暉到他下榻的地方,把辦案的公文給他看,上麵開列蔡元培、吳稚暉等多人的名字,命令辦案官員將他們就地正法。俞明震這樣做,是想保護一些人,首先是吳稚暉。當時他還請吳吃了一頓麵條,示意他趕快逃走。吳稚暉回到學社,隻是說事情危險,要大家躲藏起來,但沒有把詳細情況告訴同人。章、鄒被捕以後,他曾到拘留所探視,這時他才說起俞明震會見他的事,鄒容當時就責問他:“為什麼隻抓了章先生和我?”吳稚暉沒有作出解釋。後來許多人都知道了這一事實,並有人傳說吳稚暉向俞明震獻策告密。章太炎出獄後,聽到這種議論,又聯係吳的為人及他們以前的矛盾,遂認為實有其事。因此在《鄒容傳》裏就作了這樣的敘述。

他的這段描述自然與吳稚暉後來的回憶不一致。吳稚暉的回憶是否真實暫且不論,但章太炎的描述肯定是“小說筆法”,因為他並不是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