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護理程序的步驟2(1 / 3)

(三).護理計劃(nursing.planning)是護理程序的第三步,是護士在對病人信息進行全麵分析、評估,確定護理診斷的基礎上,製訂出滿足病人需求、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動態的護理決策過程,是護士所要采取的護理幹預措施的行動指南,也是對病人健康問題、護理目標和護士所要采取的護理措施的書麵說明。全麵、合理的護理計劃充分體現出護理工作的組織性和科學性,使護理活動有組織、有係統地滿足病人的具體需要。

1.製訂護理計劃的意義

(1).護理計劃的製訂是護士按照健康問題的優先順序進行組織和排列,使護理措施成為有目標、有組織的護理活動,是護士能夠解決問題,滿足護理對象需要的行動指南。

(2).護理計劃的製訂為實施護理措施提供護理評價的標準,護理計劃的關鍵步驟是確定預期目標,預期目標的製訂既是護理評價的依據,同時又為護理活動指明了方向。

(3).護理計劃的製訂有利於各班次護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保證護理工作的協調性和連續性。

(4).在護理計劃製訂的過程中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鼓勵護理對象積極參與護理活動,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調動他們配合護士按照計劃執行護理措施的同時,增進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和聯係。

(5).製訂護理計劃能夠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護士具備紮實、全麵的專業知識及相關邊緣學科的知識,並充分運用評判性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護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護理計劃的種類護士從與病人接觸開始到病人出院時護患關係的暫時結束,根據病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製訂相應的護理計劃。常用的護理計劃包括以下三種:

(1).入院護理計劃:是護士與新入院病人經過第一次護理評估後初步製訂的綜合護理計劃,評估資料不僅來源於書麵信息,而且來源於護理對象的非語言和直覺信息。護士應在病人入院評估後盡早製訂計劃,並在實施中根據情況及時修改完善。

(2).住院護理計劃:當護士獲得新的評估資料和病人對入院護理的反應後,要進一步製訂出一個更具體、更個體化的住院護理計劃。護士根據每日交接班的情況,獲得評估資料,確定病人的健康狀況是否已發生改變,明確當時需要優先解決的關鍵問題,並調整護理活動,通過一次護理活動集中解決護理對象的多個問題,製訂出當時的護理計劃,從而提高護理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3).出院護理計劃:如今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期不斷縮短,出院後護理依然非常重要。因此,出院時製訂有效的出院護理計劃是總體護理計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護士根據病人住院期間和出院時的評估資料推測出院後的需要,為每位護理對象製訂出院指導,提供全麵的健康服務。

3.製訂護理計劃的過程護士為病人作出診斷後,就需要依據護理診斷製訂護理計劃,以便能夠及時預防、減輕、處理護理問題。

(1).排列護理診斷的優先次序:一般情況下,病人可存在多個護理診斷,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確定解決護理問題的優先次序,因而需要對這些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進行排序,並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合理地安排護理工作,確定工作重點,做到有條不紊。

1).護理診斷的優先次序分類:一般按照對生命活動的影響程度將護理診斷分為首優、中優和次優問題。①.首優問題(highpriority.problem):是指嚴重威脅病人生命、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去解決的問題。如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心排出量減少”、“嚴重體液不足”,支氣管哮喘發作病人的“氣體交換受損”,昏迷病人的“清理呼吸道無效”等問題,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將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急危重症病人在緊急狀態下,常同時存在多個首優問題。②.中優問題(mediumpriority.problem):是指雖不直接威脅病人生命,但也能導致身體上的不健康或情緒上的變化,嚴重影響病人健康的問題。如“有感染的危險”、“有受傷的危險”。③.次優問題(lowpriority.problem):是指與此次發病關係不大,不屬於此次發病所反應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不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問題迫切,但並非不重要,在安排護理工作時可以稍後考慮。次優問題同樣需要護士提供幫助,使問題得以解決。如急性肺水腫病人,可能存在“知識缺乏”、“角色衝突”或“父母不稱職”等,與此次發病沒有直接聯係的護理問題,在急性發作期護士會把這些問題列為次優問題,待病人進入到恢複期後再進行處理。

在排列護理診斷次序時,要考慮到護理問題的排列順序並非固定不變,要把威脅生命和健康最大的問題放在首位,其他的依次排列。也就是說,威脅生命的問題得以解決後,中優或次優問題可以上升為首優問題。

2).護理診斷排序時遵循的原則及注意事項:在護理診斷排序時,最重要的就是準確判斷護理對象存在的護理問題的主次,護士應該遵循的原則及注意事項如下。①.按照馬斯洛(Maslow)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排列優先順序: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生理需要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也是最應該優先給予滿足的需要,隻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考慮其他層次的需要。一般來說,以對病人生理需要威脅最大的問題為首優問題。②.了解病人對解決問題的意願:在考慮基本需要層次論排序的同時,也應考慮病人對解決問題的迫切需求。在與護理原則不衝突的前提下,盡可能參考病人的意見,使護患雙方對護理診斷的次序達成一致。③.分析和判斷護理診斷之間的聯係:護理診斷先後順序的確定,要分析和判斷護理診斷之間的關係,以及關係的性質。按照解決問題的方式,先解決問題產生的原因,再考慮解決由此而產生的結果。如果“活動無耐力”是構成“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的相關因素,則應該首先解決“活動無耐力”的問題。④.優先解決現存的、危及生命的護理問題:對於“危險的護理診斷”和“潛在並發症”兩類問題,並不一定為首優問題。例如,大麵積燒傷病人休克期,存在著“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和“體液不足”等問題,如果體液不足的危險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危及病人生命,應列為首優問題。⑤.其他:排列護理診斷的優先排序,並不意味著隻有完全解決前一個護理診斷之後,才能開始解決下一個護理診斷。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護士可以同時解決多個護理問題,但護理工作的重點還需要放在解決首優問題上。另外,在排序中還要注意從護理的角度分析和判斷問題的順序,如護理對象的合作態度、安全性、可利用的資源等有時也會影響解決問題的次序。

(2).製訂預期目標:預期目標也稱為預期效果,是指護理對象通過接受護理照顧後認知、功能、行為、情感或感覺方麵的改變。製訂預期目標可以為護理工作指明方向,指導護士為達到預期結果實施幹預決策,並且可以在護理程序的最後一步將預期目標作為護理評價標準。

1).目標的種類:根據目標實現所需的時間可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①.短期目標(shortterm.goals):又稱近期目標,是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幾天或幾小時)能夠達到的目標,如“降溫灌腸30分鍾後病人體溫降至37.8℃”、“2天後病人能自行注射胰島素”等都是短期目標。②.長期目標(longterm.goals):又稱遠期目標,是指需要相對較長時間(數月或數周)才能夠達到的目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護理人員針對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采取連續性行動才能實現的長期目標,如“化療期間病人不發生醫院感染”;另一類是需要一係列短期目標的實現才能逐步實現的長期目標,例如,“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的病人,長期目標是“1年內體重增加6.0.kg”,這一目標最好通過短期目標“每周體重增加0.125.kg”來逐步實現。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在時間上沒有明顯的分界,所謂長期、短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些護理診斷可能隻有短期目標或長期目標,有些則可能同時兼有短期和長期目標。

2).目標的陳述方式:①.主語:目標的主語應是護理對象,包括病人及其家屬、孕婦、產婦等。主語也可以是病人的生理功能或機體的某個部分,如病人的皮膚、血壓、身高、體重等。護理對象在目標陳述中充當主語時,可被省略,但句子的邏輯主語一定是護理對象。②.謂語:指護理對象將要完成且能被觀察到的行為,也就是行為動詞。③.行為標準:即行動後所要達到的程度,包括時間、次數、距離、速度等。④.條件狀語:指主語完成某行動時所處的條件狀況。並非所有目標陳述都出現此項。⑤.時間狀語:限定護理對象應在何時實現目標中陳述的結果,即何時對目標進行評價,這一成分的重要性在於限定了護理評價的時間,以督促護士盡心盡力地幫助護理對象盡快達到預期目標。例如,“住院期間(時間狀語)皮膚(主語)保持(謂語)完好無損(行為標準);3天後(時間狀語)病人(主語)借助吸管自行(條件狀語)飲水(謂語)150.ml(行為標準)”。

3).製訂護理目標的原則:①.目標主語應該是護理對象或其一部分:預期目標是護理對象的目標,而非護理目標,是期望護理對象接受護理後發生的認知、功能、行為、情感或感覺方麵的改變,而非護理行動本身或護士所采取的護理措施。因此,目標應說明護理對象將要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做到什麼程度。例如,“吸氧1小時後,病人自述呼吸困難改善”不能表達為“吸氧1小時後,使病人呼吸困難改善”。②.目標應切實可行:A.預期目標主體行為和行為條件設定的可行性:目標應是護理對象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要充分考慮其身心狀況、智力水平、既往經曆、物質條件及社會支持係統等,還應考慮醫院的條件、設施,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等,以便預期目標通過護理活動的幫助能夠實現;B.目標完成期限的可行性;C.目標結果設定的可行性。③.目標應有針對性:一個預期目標隻能針對一個護理診斷,隻能出現一個行為動詞,否則無法進行評價。一個護理診斷可有多個預期目標。④.目標應該清晰、具體、可測量:預期目標應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其中的行為標準應盡量具體。避免使用含糊、不明確的詞句。如“增強”、“正常”、“適量”等較含糊不清的詞,不易被觀察和測量,難以進行護理評價。⑤.目標應有時間限製:預期目標應限製具體時間,如4天後、6小時內、住院期間等,為確定何時進行評價提供依據。⑥.護理對象參與預期目標的製訂:護理對象參與預期目標的製訂,可使其認識到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僅是醫護人員的責任,也是其自身的責任,護患雙方應共同努力以保證預期目標的實現。⑦.關於潛在並發症的目標:潛在並發症屬於合作性問題,有些潛在並發症通過護理措施可防患於未然,但有的潛在並發症通過護理措施無法阻止,護士的主要任務是監測其發生及發展。潛在並發症的目標可陳述為:護士能及時發現並發症的發生並積極配合處理。如“潛在並發症:出血”的目標是“護士能及時發現出血的發生並積極配合搶救治療”,這時目標不能是“住院期間病人不發生出血”,因為僅靠實施護理是無法處理這一類並發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