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護理立法(1 / 3)

案例與思考

案例132:

張女士,65歲,因“青光眼”住院手術治療,術後請求護士為其點滴眼液“噻嗎心安”,因自備藥物,沒有醫囑,護士遂到醫生辦公室詢問醫生張某,在醫生的指令下,護士為其滴藥,但不到30分鍾,張女士突然呼吸急促、麵色蒼白,誘發哮喘搶救無效死亡。

問題思考

生理1.哮喘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哪些誘發因素?

心理2.該案例中醫生同意病人用藥請求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社會文化3.分析該案例中護士給病人用藥的行為違反了哪些原則?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4.從法律角度判斷醫生的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應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隨著我國法律製度的健全,人們的法律觀念日益增強,護士在為護理對象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法律關係,而相關法律、法規也為規範和調節包括法律關係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護理法(nursing.legislation)是調整護理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這些關係涉及護士與病人、醫療結構、醫生、醫技人員、其他護理人員、其他合作者以及社會等因護理服務所形成的各種關係。護理法不僅包括直接對護理活動進行規範的法律、法規,而且還包括與護理活動有關的其他法律、法規。護理立法既包括國家立法機關製定的護理法規,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有關法令。由於護理立法具有法律的性質,所以各項內容具有強製性。隨著科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采用立法的方式強化行政指令,對護理工作具有約束、監督和指導作用。

一、.護理立法的意義與目標

(一).促進護理管理法製化,保證護理質量安全護理法製定了一係列製度、標準、規範,將護理管理納入到法製化的軌道,規範和約束一切護理活動及行為,使護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提高了護士的法律意識,保證了護理質量安全。

(二).促進護理教育及學科發展護理人員在教育培訓和服務實踐方麵所涉及的問題受法律、法規的約束、督促和指導。護理立法使護理專業向專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為護理人才的培養和護理活動的開展製定了法製化的規範與標準。護理法還確立了護士資格、考試及注冊等製度,促進護士不斷地學習,有助於護理專業的發展。

(三).維護護士的合法權利護理立法使護理人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範圍等有了法律依據,護士在護理實踐中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職責時,可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都不可隨意侵犯和剝奪。

(四).提高護理人員的道德素質護理法規定的護理行為規範為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工作提供了行為準則,護士必須依法無條件地承擔保障病人生命健康的義務,盡心盡責地為人民服務,提高了護理人員的道德素質。

(五).維護服務對象的正當權益護理法規定了護士承擔的護理或搶救病人的責任和義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或侵犯護理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對不合格或違反護理準則的行為,服務對象有權依據法律條款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所有護理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

二、.護理法的種類和內容

護理法是指由國家製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製力保證執行的,用以規範護理活動(如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護理科學研究、護理服務)及調整這些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法律與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