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務宴請的類型
宴請是國際公務交往中最常見的交際活動形式之一。各國宴請都有自己國家或民族的特點與習慣。國際上常用的宴請形式有宴會、招待會、茶話會、工作進餐等。
(1)宴會。宴會是較為隆重的正餐,可分別在早晨、中午、晚上舉行,以晚宴最為隆重。
(2)國宴。國宴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國家的慶典或為歡迎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訪而舉行的規格最高的宴會。宴會廳懸掛國旗,安排樂隊奏國歌及席間樂,席間有致詞、祝酒。
(3)正式宴會。正式宴會安排與國宴大致相同,但不掛國旗、不奏國歌,宴席的規格也不同。賓主均按餐桌上寫有姓名的席卡入座。正式宴會講究排場,它對來賓、服務員的服飾、儀容、儀表、儀態,以及餐具、酒水和菜肴的道數,均有一定的要求。
(4)便宴,即非正式宴會。這種宴會形式簡單,可不排席位,不安排正式講話,菜肴道數可酌減。西方人的午餐有時不上湯,不上烈性酒。便宴較隨便、親切,宜用於日常友好交往。
(5)家宴,即在家中設便宴招待客人。西方人喜歡采用這種形式,以示親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婦親自下廚烹調,家人共同招待。
(6)招待會。招待會是指各種不備正餐、較為靈活的宴請形式,備有食品、酒水、飲料。通常不排席位,可以自由活動。
(7)冷餐會。這種宴請形式可在室內外舉行,參加者可坐可立,並可自由活動。菜肴以冷食為主,酒和菜均可自取,亦可請服務員端送。
(8)酒會。它以酒水招待為主,略備小吃,不設坐椅,以便客人隨意走動,自由交往。酒會舉行的時間較為靈活,上午、下午、晚上均可。客人到達和退席時間不受限製。近年國際上舉辦大型活動采用酒會的形式漸趨普遍,1980年起我國國慶招待會也改用酒會形式。
(9)茶話會。茶話會是一種更為簡單的招待方式,它一般在客廳舉行,不排座位,請客人一邊品茶一邊交談。
(10)工作進餐。工作進餐是現代國際交往中經常采用的一種非正式宴請形式,它不請配偶,隻請與工作有關的人員,利用進餐時間,邊吃邊談問題。
宴請采用何種形式,主要取決於慣例。通常正式的、高級別的、小範圍的以舉行宴會為宜,人數多時采用冷餐會或酒會,女士聚會多采用茶話會形式。
2.宴會的桌次、座位的安排及席間布置
宴會桌次的安排最為講究。中國人習慣用圓桌。兩桌和兩桌以上桌次的安排有橫、豎、花三種方式,可根據餐廳的不同形狀來確定,長方形餐廳采用直排或橫排,利用率較高,而正方形餐廳采用花排則更為美觀。
西式宴會則一般采用長桌。桌形的各種變化,以參加人數的多少和餐廳的大小形狀而決定。
但不論是中式宴會還是西式宴會,不論是兩桌還是十桌、百桌,桌次排定的大致原則基本相同,即主桌排定以後,其餘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的遠近而定,離主桌越近的桌次越高,離主桌越遠的桌次越低。平行桌以右桌為高,左桌為低。
桌次排定以後,更重要的是排定每一桌上就餐人員的席次,這項工作既複雜,禮儀要求又十分嚴格。
(1)中式宴會席次安排。中式宴會席次的安排相對容易。席次的高低與桌次的高低原理基本相同,即右高左低,先右後左。主賓應安排在第一主人的右側,副主賓應安排在第二主人的右側,以此類推。如有夫人同桌就座,按國際慣例,應將男女穿插安排,第一主人的右側和左側安排主賓夫婦,第二主人的右側和左側安排副主賓夫婦,依次類推。我國的習慣是以個人本身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常把女方排在一起,主賓夫人坐女主人的右側。如遇一些特殊情況時便要靈活掌握。比如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對他的敬重,可以把主賓排在第一主人的位置,而主人則坐在主賓位置上,第二主人坐在主賓的左側。假如需要配譯員時,一般應將譯員安排在主賓的右側;同一桌上需安排第二譯員時,可將其安排在第二主人右側與第三賓客隔開的座位上。
(2)西式宴會席次安排。西式宴會席次的安排有兩種。這與圓桌席次的安排原理如出一轍。但要注意,不要把賓客排在桌端,如果有譯員,自然也安排在第一或第二主人的右側,與主人席間隔一席,以便主客交談。也有譯員不上席的,為便於主客交談,可安排其坐在主人和主賓的背後。
冷餐台的菜台一般都用長方桌,靠餐廳四周或擺在餐廳的中央都可以。就餐者通常是自由走動用餐。如需坐下用餐,也可擺四五人一桌的方桌或圓桌,座位略多於全體客人數,以便與席者自由就座。
酒會一般擺小圓桌或茶幾,以放置些花瓶、煙缸、幹果、小吃等。無坐席時,參加者可自由選擇對象交談。
3.客人抵達和離去時間及其他注意事項
宴請大都要發出請柬,事先口頭約定的也要補發,這既是禮節、禮貌上的需要,也是起提醒、備忘之用。請柬要在宴請前1~2周發出,以便被邀請者有所準備。國際上習慣對夫婦兩人發一張請柬,我國習慣每人發一張。宴請的時間應對主、客雙方都合適。
決定接受邀請前去赴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請的時間和地點。
從時間上講,提前一兩分鍾,正點,或遲一兩分鍾到達是最為適宜的,過早或過晚都是失禮的,同時,應對宴請所需的時間給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時間過短同樣是失禮的。另外,對宴請的地點以及行車的路線事先應該做到心中有底,因為這是準時到達宴請場所的重要保證。再有一點,一定要對請柬上注有的桌次號碼牢記在心,免得到宴請場所後東張西望,有失風度。
宴請開始,主人應在門口迎候來賓,有時還可由少數其他主要人員陪同主人列隊歡迎客人。客人抵達後,賓主相互握手問候,隨即由工作人員將客人引進休息廳。休息廳內安排有相應身份者接應客人,並以飲料待客。若無休息廳,可請客人直接進入宴會廳,但不落座。
主賓到達後,主人應陪同主賓進入休息廳與其他客人見麵。當主人陪同主賓進入宴會廳時,全體客人就座,宴會即可開始。
如果主人和主賓要發表講話,一般安排在熱菜之後,甜食之前進行。主人先講。雙方講話有時也可安排在一入席時進行。吃水果後,主人與主賓離座,宴會即告結束。
西方習俗中客人抵達宴會廳時,有專人負責唱名。而在宴會上以女士為第一主人,人們入座、用餐、離席,均應以女主人的行動為準,不得搶先。
客人離去時,主人應送至門口,熱情話別。在較正式場合時,在門口列隊歡迎客人的人們,此時還應列隊於門口,與客人一一握手告別,表示歡送之意。
4.席間禮儀
一旦到了宴請場所,並找到了入座的桌次以後,要注意桌上的座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隻有確認自己的桌次、座位無誤,而主人或主賓又已經入座的情況下,才可從椅子的左方入座。入座後,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將雙臂肘放在桌上,也不要隨意翻動菜單,擺弄餐具或餐巾,這些舉動都會給人以迫不及待的壞印象,最好是將一雙空手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盡管腳是別人看不見的,但同樣也應該守規矩,要平放在自己的座位下,把腳擱在椅檔上或伸出去踢著別人會使旁人和自己都感到尷尬。有時,坐定以後,服務人員還會遞上一方濕毛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來並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不可用它擦臉,更不能用它擦頸脖或手臂。
當主人示意用餐可以開始,便可將桌上的餐巾抖開,平攤在自己的雙腿上。但要請注意,中式餐是將餐巾全部打開,西式餐的午餐也是如此,而西式餐的晚餐則是將餐巾打開到對折為止。將餐巾塞在頸脖裏或係在腰帶上的做法早已過時。拿餐巾來擦餐具或酒具的做法更是失禮的行為,因為這至少表明你對餐酒具的清潔持懷疑態度。假如中途需要離開一下時,可將餐巾稍微折一下放回到桌上,也有人將其放在椅子上。
5.宴請中桌次與座位的禮儀
在宴請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桌次牌。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麵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餐桌的具體擺放還應依宴會廳的地形條件而定。各類宴會餐桌擺放與座位安排都要整齊統一,椅背達到縱橫成行,台布折紋要向著一個方向,給人以整體美感。
禮賓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據。我國習慣按客人本身的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兩桌以上的宴會,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一般與主人主桌上的位置相同,也可以麵對主桌的位置為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