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親曆與回憶(1 / 3)

曆史的腳步穿越昔日的故宮金殿,英雄的中國軍隊在長安街上集結,自豪的中國人民在天安門前歡聚。

那是一段光榮歲月,它是一生的財富、一生的榮光、一生的自豪。很多人因它苦過、累過,它又教會了很多人如何戰勝“苦累關”;在綠色的方陣中,人民子弟兵曾用昂揚的精神、標準的動作、鏗鏘的步伐,滿懷豪情地走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和共和國的國威。

第一節 開國閱兵我領隊——李水清

李水清,共和國開國少將,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49年開國大典時,199師代表解放軍第20兵團67軍參加閱兵式,李水清走在199師隊列的最前麵,那一年他31歲。

他是開國大典中的陸軍師長,從12點到下午3點,那是他一生中感到最漫長的等待。下午3點,54門禮炮齊鳴28響。“28響,28年啊!”

1999年,作為嘉賓,李水清在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國慶50周年大閱兵。軍歌陣陣,軍旗飄飄,望著一個個方隊邁著雄渾的步伐通過廣場,老將軍熱淚盈眶。

他仿佛聽到了50年前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鍾聲,仿佛聽到了50年前那12個步兵方隊走過廣場時那戰鼓般的步伐……

50年前的這一天,同樣是在天安門廣場,將軍作為開國大閱兵中的陸軍方隊領隊,率領12個步兵方隊,在廣場接受了檢閱。那一年,將軍31歲。

“那天一大早,我們全師1812名指戰員,穿著嶄新的軍裝,持著繳獲的各種美式武器,滿懷興奮,列隊肅立在天安門前。”今天,李水清將軍仍清楚地記得開國大閱兵時的每一幕:光亮耀眼的琉璃瓦,吊著金黃流蘇的大紅宮燈,朱紅的宮牆,漢白玉的玉帶河橋,秀麗挺拔的華表,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幅毛澤東像,是一切的中心,賦予了天安門以新的生命,新的意義……百戰餘生,還能替全師代表陸軍參加開國大典受閱方隊。將軍回憶說,接到命令後,自己的心情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從1930年參加紅軍以來,他參加過土地革命,經曆過五次反圍剿,爬過雪山走過草地,經過抗日戰爭的烽火,但,無論哪一次任務,也無法像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式更能令他興奮、激動——出生入死地戰鬥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能夠代表幾百萬戰友在天安門接受祖國檢閱,多麼光榮!

洗褪征塵,治愈戰傷,李水清率全師官兵抵達北平北兵營,即今天的北苑。每天天不亮,他就與士兵一起開始了隊列訓練。

“那時,還沒有像今天閱兵一樣規範的條例。”將軍說,在訓練中,朱德總司令、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以及賀龍、陳毅、粟裕都曾來看望部隊,並提出一些新的訓練要求。於是,他們就邊訓邊改。為了練好每一個動作,他們甚至上千次地重複。

為了使自己顯得更威武一些,戰士們把衝鋒槍擦了又擦。為了頭盔更明亮,不知誰發明了用雞油擦拭鋼盔,效果非常好。“那天,前來觀禮的首都30萬群眾,人山人海,紅旗飄飄,鑼鼓陣陣。我們的預定位置在天安門的東長安街,三座門以東的北京飯店門前,當時的北京飯店不像現在這麼高,也沒有現在氣派,隻有三層樓。”作為步兵領隊,李水清和師政委李布德並排站在掌旗兵和4名護旗兵身後。在他們的後麵,是12個步兵方隊。

從12點到下午3點,李水清將軍說,那是他一生中感到最漫長的等待。

“轟!轟!轟!……”下午3點,54門禮炮齊鳴28響。

“28響,28年啊!”談到那一刻,將軍感慨萬分。我們黨經曆了那麼艱難曲折而又漫長的道路,我們付出了那麼巨大的犧牲,終於贏來了今天!

莊嚴嘹亮的國歌聲中,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了五星紅旗。望著迎風飄揚的紅旗,李水清淚盈雙目,再也看不清天安門城樓。他想起了為了掩護主力犧牲在了草地中的郭永新連長,想起了那些在槍林彈雨中扛著紅旗前仆後繼的戰友,想起那位為了不讓敵人活捉而率戰士跳崖的副排長,想起了北平解放前夕在安定門外戰鬥中犧牲在他懷裏的那個小戰士對他的托付:“師長,等勝利的那一天,替我朝著插滿紅旗的地方多歡呼幾聲……”

在李水清率領的12個方隊中,有來自井岡山的老紅軍,有在敵後堅持過八年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更多的則是來自黃河兩岸、大江南北解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子弟兵,他們就是一部活的革命史。

“咣,咣,咣……”300米的正步區很快過去,但是,那堅定雄渾的腳步聲,從此時時地敲打著將軍的記憶。從此,每年的“十一”上午,無論晴天雨天,人們都會看到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老者,迎著秋陽走向天安門廣場……

——選自《我的長征:尋找健在的老紅軍》

第二節 鐵流通過天安門——記1957年國慶閱兵

劉大為,中共黨員,軍旅作家。1938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3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東方升起金黃色的太陽,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國旗在共和國心髒的上空飛舞,禮炮震動著戰士們激動的心房。鮮紅的國旗下,天安門廣場上,人民戰士莊嚴地排列成行。

彭德懷部長來到了金水橋前,楊成武上將向元帥報告完畢,彭德懷部長乘著綠色的檢閱車檢閱了各個軍種、兵種。

“萬歲!萬歲!萬歲!”像雷在轟鳴,海在呼嘯,戰士們洪亮地高呼,響應元帥的光榮祝賀。分列式開始了。

穿著海藍色禮服的軍官們首先走過天安門,他們是軍事學院的學員,金色的肩章發著光。吳華奪少將邁著雄壯的步伐走在軍旗前麵。這位從12歲起就和父親一起參加紅軍鬧革命的老戰士,在黨的領導下,在勝利道路上一直這樣健壯豪邁地前進了將近30年。聽吧,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腳步聲,在這裏,我們也聽到了千千萬萬老紅軍、老戰士們光榮的腳步聲。30年來,他們走過的是一條艱難困苦光榮偉大的道路,他們在困苦中曾經“揩幹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重又走上革命征途。如今,他們又在更光榮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前進著。吳華奪少將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在長征中帶他參加革命的父親犧牲了,是黨把他撫育長大成人,把一個貧農的孤兒培養成將軍。30年來,他沿著老共產黨員、他父親沒有走完的光榮道路走到了天安門前。

在軍事學院的隊伍裏行進著的還有一位特等戰鬥英雄衛小堂。這位從前給地主放羊的牧童現在是人民解放軍的大尉。1954年五一勞動節,他曾經被邀請到莫斯科紅場觀禮。那時,他非常羨慕敬仰強大的蘇聯軍隊的陣容。如今,他也走在強大的現代化機械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裏。今天,受檢閱的隊伍,像他在紅場上看到的隊伍一樣的壯大堅強。

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坦克學校、航空學校、海軍學校的學員緊跟在軍事學院的後麵精神抖擻地通過了天安門。

來自海洋、艦艇的水兵們的行列特別引人注目,他們潔白的軍服,使十月的高空更加湛藍,矯健的行進步伐,使他們顯得更加年輕壯觀。人民海軍是同我們年輕的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他們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擔任著繁重的作戰任務,在我們共和國成立的初期,積極配合陸軍解放了嵊泗列島、舟山群島、萬山群島、積穀山、羊嶼、雞冠山等島嶼。1954年,他們又響應祖國解放台灣的號召,擊沉了蔣軍“太平”號和“洞庭”號軍艦,配合陸軍、空軍解放了一江山島。幾年來,在護航護漁的240多次戰鬥中,他們有力地保衛支援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今天在受閱的行列裏就有參加過上述各次戰鬥的英雄們。

不是銀龍在飛舞,那是步兵師戰士們的刺刀閃閃發光,他們持槍挺胸大踏步地走過廣場。請看吧,這堅強的隊伍勝利地前進,永遠朝著黨所指示的方向。

轟隆轟隆的坦克過來了,通過天安門的67輛坦克、自行火炮當中就有61輛是由技術能手駕駛的。全部受檢閱的人員中有54%以上是功臣。1955年應征入伍的模範教師李金獻,今天已是一個熟練的下士駕駛員了。在坦克隊伍中人們特別注意到一方隊114號車,那是榮獲朝鮮二級戰士榮譽勳章的黃德遜同誌駕駛的坦克。1953年朝鮮夏季反擊戰前夕,他駕駛著這輛坦克,擊毀了敵人兩輛坦克。如今他和他的坦克正在天安門前轟鳴著向前進!四方隊一列404號車炮長是崔玉樓同誌,解放前,父親被地主剝削得活活餓死,弟弟被賣掉,母親改了嫁,一家人家破人亡。不久前,他才探望故鄉歸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家裏參加了合作社,豐衣足食;骨肉也團聚了,母親也歸來了。是誰使他全家骨肉團聚?是誰讓廣大的工農翻身?崔玉樓的體會是深刻的。他深深地愛著我們黨和我們的國家。今天,他充滿了熱烈的愛和深深感激的心走過了天安門廣場。

當坦克轟鳴著開進天安門廣場的時候,一分一秒也不差,空軍準確地出現在天空。像迅雷、像閃電,比閃電還快、比雷鳴還響的噴氣式轟炸機出現了,接著噴氣式殲擊機也出現了。空軍健兒們駕駛的飛機有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建立過功勳,有的是我們國家製造的最新式的飛機。一刹那,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同時發出巨大的聲響,真個是天搖地動一般。毛主席也親切地仰起頭來檢閱著空軍健兒的行列。這時,空軍帶隊長機廖堅持上校正駕駛著伊爾- 28噴氣轟炸機從華表上麵低飛而過,向毛主席致敬!廖堅持同誌和吳華奪同誌一樣,也是從小就參加了紅軍。1950年,黨才把他送入航空學校培養,如今已經是一個純熟的空中指揮員了。曾在陸軍中立過六次大功,參加過淮海、濟南等戰役的武保山大尉、原來是陸軍通信員的竇鴻儒少校等人駕駛的飛機緊跟著帶隊長機準確整齊地飛過了天安門。

帶領噴氣式殲擊機群的是木匠出身的師長劉英中校。他和他的僚機飛行員、城市貧民出身的蔡永生少尉、農民出身的嚴澤位少尉,三級編隊編得又整齊又好。跟在後麵飛過來的還有一位彝族飛行員羅正高,他也和其他同誌一樣飛得又快又好……

幾乎所有通過天安門的飛行員,原來都是工人農民出身,幾乎每個人都沒讀過幾年書,然而,是我們的黨給他們安上了智慧的翅膀、勇敢的翅膀,讓他們永遠向勝利飛翔!

分列式進行完畢,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越發歡躍,那是我們共和國的笑容,也是我們受檢閱戰士們幸福的笑容。

——選自《劉大為文集》

第三節 劉帥抓國慶閱兵訓練紀事

劉伯承,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

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建國後,劉伯承元帥主持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劉伯承同誌五十年代在南京軍事學院當院長期間,十分重視閱兵訓練工作,始終把閱兵訓練作為院校正規化和院校帶動部隊正規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自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九年,南京軍事學院先後九次參加了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國慶閱兵,其中有六次都是在劉帥親自關懷,具體指導下組織進行的。後來,劉帥雖因健康狀況,離開了軍事學院,但他對閱兵訓練工作的一係列指示、要求和對受閱人員的關懷,至今仍鼓舞著廣大參加受閱人員。今後,在迎接恢複國慶閱兵的紀念活動中,重溫劉帥抓閱兵訓練的明確指導思想和組織教學實踐,對於我們在新形勢下搞好閱兵訓練工作和院校、部隊正規化建設,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