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俄羅斯原計劃耗資10億美元研製“和平2”號空間站,於1997年取代“和平”號。但在“和平”號空間站運行資金不充足和站上設備日趨老化的情況下,俄羅斯無力再研製和運行新一代空間站。1993年9月2日,美國/俄羅斯正式簽署航天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將原“自由”號空間站與“和平”號空間站合並,聯合建造包括歐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部件在內的“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按照美國/俄羅斯1993年達成的協議,俄羅斯將於1997年11月國際空間站開始建造時關閉“和平”號空間站,讓其在空間自主飛行1年後離開軌道,再人大氣層燒毀。但俄羅斯經過研究得出結論:“和平”號空間站的可使用期將遠遠超過預期的1998年左右。特別是新近發射的“光譜”號艙和“自然”號艙,設計壽命均在3年以上,如果它們同其他幾個艙體一起被廢棄,那將是極大浪費。俄羅斯不願意在還未到壽命之前就放棄“和平”號,卻又沒有同時建造新站和維護舊站的資金和發射能力,便於1995年12月向美國提出以“和平”號空間站為基礎建造“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的建議,如果行不通,則要求把“光譜”號艙和“自然”號艙挪到未來的國際空間站上,代替俄羅斯原定要提供的3個研究艙。
這兩個方案均遭到美國航宇局的拒絕,理由是這將對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和初期組裝安排、甚至整個國際空間站的性能造成嚴重影響。為使俄羅斯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美國方麵也做出了適當讓步,提出在不影響美國、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組件的設計與組裝工作的前提下,俄羅斯在初期組裝階段的發射次數可大大減少,並承諾於1998年用“發現”號航天飛機兩次向“和平”號空間站運送貨物,以幫助“和平”號延長壽命。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俄羅斯航天局表示,盡管經費緊張,俄羅斯仍決定在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同時,繼續維持“和平”號空間站到2000年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