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組裝完畢的“和平號”(1 / 1)

1996年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了“自然”號環境研究艙,3天後與“和平”號空間站順利對接,標誌著“和平”號空間站的組裝全部完成。

1996年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迎來了十周年生日。至此,“和平”號空間站已繞地球飛行57157周,近25億千米。可是作為空間站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號艙卻仍在地麵。按前蘇聯的原定計劃,“和平”號空間站應於1990年全麵建成,但由於經費、技術及前蘇解體等原因,組建工作大大推遲。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用“質子”號火箭把“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送上地球軌道。該核心艙重21噸,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容積110立方米。它由過渡艙、工作艙和服務推進艙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其中首尾對接口用於連接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而側麵的4個對接口用於連接其他科學儀器艙。兩塊太陽能電池帆板總麵積76平方米,最大輸出功率為9千瓦。

1987年3月31日發射了“量子”號天文物理艙。4月23日該艙段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首次建成了由“和平”號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4個航天器對接而成的空間複合體。“量子”號天文物理艙由前蘇聯、歐洲航天局、荷蘭、前東德、原聯邦德國聯合研製,由實驗艙、儀器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重量20.6噸(在軌重量11噸),容積50立方米。

“量子2”號艙原計劃1987年10月發射,但由於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和前蘇聯整個載人航天計劃放慢了步伐而推遲了兩年,直到1989年11月26日才發射,12月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量子2”號艙為公用支援艙,由氣閘艙和儀器艙組成,重約19.5噸,長12.5米,直徑4.35米,帶有兩個太陽能電池帆板。

1990年5月31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三個專用艙——進行微重力條件下材料研究的“晶體”號艙,並於6月10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晶體”號艙重約19.5噸,長13.73米,容積76立方米,外裝兩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可供電20千瓦。艙內裝6個用於材料加工的熔煉爐,4個用於製造新藥的電泳裝置和兩台相機。

最後兩個艙——“光譜”號艙和“自然”號艙的發射時間多次推遲。1995年5月m日,俄羅斯發射了“光譜”號遙感艙,6月1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光譜”號艙原準備用於試驗探測彈道導彈發射和監測外空技術,後由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計劃的夭折和前蘇聯軍費的減少,“光譜”號艙被用於民用科學實驗。它裝有大型地球成像遙感裝置,還裝有755千克美國宇航局的設備、45千克歐洲航天局的設備,包括生物醫學和大氣探測儀器、計算機、離心機、測力儀和科學實驗支架等。“光譜”號艙重約19.5噸,容積瞪立方米,帶有4個太陽能電池帆板。

1996年4月23日發射的“自然”號艙重約19.3噸,長12米,直徑4.35米,容積66立方米,與前幾個艙不同的是,“自然”號艙沒帶太陽能電池帆板,而是用鋰蓄電池為艙內設備提供電動力。“自然”號艙是前蘇聯/俄羅斯最先進、最複雜的地球觀測航天器,艙內裝有3台工作在11個波段的輻射計,3台工作在近80個頻段的先進攝譜議,2台工作在近8個頻段的掃描儀,1部大型合成孔徑雷達,1部法俄聯合研製的、用於研究地球大氣層垂直構造的“阿利沙”激光雷達,還裝有用於美國/俄羅斯聯合飛行任務的美國硬件600多千克,其中用於心血管疾病研究設備284千克、用於其他各種微重力實驗的硬件374千克。“自然”號艙對於了解地球生態狀況、保護環境以及保證美國/俄羅斯聯合飛行任務的順利實施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1995年11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與“和平”號空間站第二次對接時,為空間站運去一個重4.5噸,長4.6米的對接艙。

截至1996年5月底,前蘇聯/俄羅斯共向“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72次發射,其中有34艘“聯盟”號載人飛船(“聯盟”T15和“聯盟”TMI~23)和48艘“進步”號貨運飛船(“進步”25~41和“進步”MI~31),終於了卻了前蘇聯/俄羅斯航天專刺1多年的心願,建成了總重116噸(包括一艘“聯盟”TM飛船),艙內總容積470立方米的空間站複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