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實現了從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向市場主體的轉變。這一過程,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擴大經營自主權(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計劃統一下達,資金統貸統還,物資統一調配,產品統收統銷,就業統包統攬,盈虧都由國家負責,國有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後在國有企業推進了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遞增包幹和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試點,調整了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為企業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二個階段,製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之前)。黨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要實行鼓勵兼並、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闡明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明確了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方向。這10年間,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推進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試點,采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製、出售等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特別是1998—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國有企業實施了改革脫困3年攻堅,通過債轉股、技改貼息、政策性關閉破產等一係列政策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國有企業的優勝劣汰,實現了國有企業的整體扭虧為盈,為國有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三個階段,以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針對長期製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體製性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提出:國家要製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製,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製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和製度。這些都進一步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顯著成效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奮力拚搏,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1.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推進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探索公有製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實施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債轉股,以及主輔分離輔業改製、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措施,大大減輕了長期困擾國有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為國有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落實“有進有退”和“抓大放小”等方針政策,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國有資產逐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顯著增強。通過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促進了企業經營機製轉換,增強了企業的活力。通過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監管組織體係、法律法規體係和責任體係。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大難點和重點。黨的十六大以來,這項改革已經破題,成為國有企業改革乃至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