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曆程(2 / 3)

2.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國有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充分發揮了引領、帶動和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3.國有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和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表率作用。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的表率,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表率,做維護企業和社會穩定的表率,保持和樹立了國有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4.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國有企業黨組織和廣大黨務工作者堅持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企業黨建工作,積極探索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努力把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探索形成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

第一,必須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曆程,是一次次解放思想、理論創新、積極探索、循序漸進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開始調整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采取擴權讓利、承包經營、逐步放開市場與價格等多種方式,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試辦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形成各種所有製經濟的有效競爭,使國有企業看到差距,激發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黨的十五大提出著眼於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經濟實施“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戰略轉變,使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逐步形成,為國有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製度基礎。經過改革脫困、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加強管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等一係列積極探索,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呈現出較強的活力、控製力和影響力,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第二,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要求,尋找一條公有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從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逐步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與經營者,並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呈現出較強活力和競爭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自主經營,通過市場競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更是從體製和機製上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其市場化運作的適應力和自覺性。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已經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實現了有機結合。

第三,依靠體製突破和理論創新實現攻堅破難。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取得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離不開體製突破和理論創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才有了放權讓利,給企業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的改革舉措,為國有企業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才有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指導方針。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製實現形式的多樣化,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股份製是公有製的有效實現形式,開拓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路徑,股份製改革與資本市場的建立,增強了國有經濟的發展活力,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控製力。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建立“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突破了長期以來束縛國有企業發展的體製性障礙,開創了國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