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對老子的智慧的精髓總結,更是老子在前麵的八十個章節中反複講解了有“道”之人的處世方法和行為準則。
順道之人首先應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是有誠信度的人,能夠“有所為”而“不爭”,這種智慧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並加以領悟的。
老子講不爭,並不是說要消極軟弱,沒出息。所謂不爭,有兩重含義,一是在一定的場合下,例如講,在公司內部,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要不爭,要和諧一致,“沒什麼好爭的”。但更為重要的含義是,不爭是為了更好地去爭。《道德經》一再聲明,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是爭的一種最優策略。
所謂不爭,並不是什麼也不爭取得意思。在這裏,借用一個佛家的故事:
據《六祖壇經》載:唐高僧五代傳人弘忍禪師與徒眾論道,命各以心得書一偈語,時上座神秀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人各有心得,而以惠能更高一境,弘忍乃授衣缽於惠能,是為南宗,而以心印傳神秀,是為北宗,世固有南能北秀之稱。
可見,讓自己的心處於空明的狀態,不去爭,反而才是最大的贏家。
尤其是在經商中,為而不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不追求利潤的,反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不刻意追求利潤的,專注於客戶的需求,把方便和實惠提供給人們,符合眾人的天性,因此而獲得豐厚利潤本自然。刻意追求利潤的,對部屬糾纏不清,坑蒙拐騙,不擇手段,違反了“道”的本性,最終也會被顧客所厭惡。
二:不拚死競爭的,反而在競爭中獲得勝出。
與客戶和諧,為他人服務,與同業合作,大家共同發展,都符合“道”的本性。有報道說,孟女士想把家中用了5年的海爾熱水器清洗一下,就撥通了海爾服務電話。5分鍾後,海爾服務中心的趙師傅就來到孟女士家。趙師傅很快熱水器修好了,又細心檢查連接電路,發現電路有問題,馬上又修好了電路。按服務承諾,電路是不在服務範圍之內,但趙師傅說:“今天既然我們來了,在能力範圍內,就一定讓您用上安全的熱水器。”趙師傅誠摯的服務讓孟女士十分感動。科學方便的產品,真誠周到的服務,符合眾人的天性,被人們所喜愛。反之,唯利是圖,拚死掠奪,以鄰為壑,隻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最終被淘汰出局。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其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所以才能不爭而勝。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惟獨最為讚美水。他認為,“不爭”是美好“水德”的一個品質。老子曾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裏的“不爭”,一是指無私,水利養滋潤了萬物,而又並不從萬物那裏爭取任何利益自己的東西;二是指與世無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那裏不爭,麵對世間一切,它都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多加思考,將老子的智慧活學活用,讓古人的偉大智慧為你出謀劃策,將你推向成功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