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開捐(2 / 2)

眾人有所明悟,知道北方和西北的壓力比東南更大,如果這樣的情形再持續下去,很可能朝廷會如國初那樣,放開各地的團練使一職,同時允許地方開源解決兵餉問題。

當然這樣也會帶來很多負麵的麻煩和問題,如果不是到難以收拾的地步,朝廷不會放開地方自辦團練的韁繩,而徐子先能被授給團練,首先還是明朝廷高層和地方的軍政大員,已經開始考慮在做這方麵的嚐試。

“既然諸位不出聲,明收團練捐大夥兒認為還是合理的。”徐子先笑了一下,接著道:“團練需要千人以上才能保一方平安,年費在十餘萬貫左右,這筆錢叫鎮上的商家來平攤,負擔很重,也有失公平。試想,地方商行攤派這筆款子,過路的商人也是被保護在內,卻一文不出,這又公平合理嗎?”

這當然是一個轉嫁方向的詭辯,事實上不管是鎮上的坐商還是過往行商,他們已經交納賦稅,大魏朝廷和地方駐軍理應保護他們的安全,當然這個“理”根本不得,也沒地方去申冤,如果徐子先真的能保護這方圓幾十裏的安全,對坐商或行商來也是件好事。

被攔住的人群和旁觀者都嗡嗡出聲,彼此議論開來。

世子的話條理清楚,道理講的很紮實,的話俱是有道理在,就算要反駁,最多是籌款的方向有問題,而行商都是外路人,很難想象自己攀上本地的坐商會得到支持,沒準會惹怒本地人,惹來一頓群毆。

“本地的商民百姓,我會稟報帥臣和大都督府,把四十的力役轉到鎮上來服役,主要是幫著興修軍營,修路,還有一些軍營雜役,可能不止四十,你們當然也要出力。不出力的就出錢,公平合理。”徐子先掃了一下本鎮的人,見鎮上居民百姓和商家都沒有反對,暗中也是鬆了口氣。

不管怎樣,別院方圓這幾個鎮子,徐子先是打算慢慢的控製住,團練隻是一個開始,往下去可以有很多辦法來進行滲透,管控,最終完全控製下來。

如果在一開始就惹動眾怒,並不是好的選擇,能避免還是要避免。

外來的行商們都有點垂頭喪氣,他們漸漸明白過來,眼前的突發事件並不是侯府世子一時荒唐,在他們不滿和反抗後就會取消。

甚至有的大商人已經心有明悟,這件事估計鬧到福州,甚至鬧到兩府,最終還是徐子先會獲得支持。

大魏的稅賦種類極為繁多,不管是工商貿易還是土地,包括身丁,都有役和錢兩種交稅的形式,另外還有茶,酒,醋,鹽,鐵專營專賣等各種製度,各種雜稅多至叫人難以想象的地步,農民的負擔最重,商人好歹因為貿易發達而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徐子先的辦法在大魏是一種創造,算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在後世這叫厘捐,相當有效的辦法,徐子先是學曆史的,他在行,也早就有所打算。

南安鎮這裏靠近渡口,距離府城近,商行多,行商更多,不在這上麵打發財的主意,豈不是坐在銀山裏拿碗討飯吃?

人的思維方式會有盲區,比如大都督府,比如安撫使司,比如趙王,都以為徐子先要在本地商民搞攤派,弄到地方怒人怨,然後他們收拾殘局,趕徐子先走路,徹底捂死這個突然冒起的輩。

結果卻是大相徑庭,徐子先獨辟蹊徑,地方上不會有意見,當然沒有騷動,至於行商,根本抱不成團,也沒有理由去上控。

“對行商收捐也不會亂來。”徐子先神色更淡然了,聲音清冷的繼續道:“你們帶的貨物越多,越貴重,需要的保護程度就越高。我知道此前有行商在經過時都要加雇保鏢,就是害怕在閩江這一帶被岐山盜劫掠,現在我告訴你們,一旦團練成功,閩江兩岸我們都會負責防禦,你們的使費開銷也會下降。五十貫貨物以下,本買賣,我們不征錢。五十貫到百貫,征錢五百文,百貫以上按比例來征,百貫征一貫,千貫征十貫,萬貫征百貫,按你們的利潤比來,這個錢不算多。”

這一下很多建州和興化軍,邵武軍來的中商人都鬆了口氣,他們來往次數較多,但貨物很少,並不太值錢,如果征收額度太大,會叫他們難以承受。

有個剛剛被箭矢逼回來的商人此前還一臉憤怒,現在也是拍腿道:“世子早就好了,俺也不會想從邊上跑。”

四周傳來哄笑聲,徐子先也是微微一笑,道:“一個月內不複征,就是你這個月抽過稅了,本月內免征。”

“好,太好了。”

這一下七成以上的商人都放下心來,他們一般就是帶幾十貫百來貫的貨物,一個月來往不會超過兩回,征一不征二,這就明被征的錢數在他們的利潤裏隻占一塊份額,影響真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