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府形象與外國媒體公共關係之研究(2 / 3)

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中外交流的日益擴大,以及外國媒體駐華機構性質、類型和數量的不斷增多,用“理解的心態”看待中國正成為當前西方主流媒體的另一種重要模式。雖然西方媒體歪曲事實、醜化中國形象的事件仍時有發生,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對中國的報道正在發生著轉變,突出反映在媒體描繪的中國形象上:經濟形象,高速增長,前景廣闊,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交往;政治形象,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人權、民主狀況不佳;社會形象,傳統文化魅力久遠,但公共衛生和環境狀況比較差;政府形象,以中性和負麵為主(《西方媒體如何寫中國妖魔化報道比例下降》,《環球時報》,2006年6月30日,中國經濟網,http://intl.ce.cn/zgysj/200606/30/t20060630_7570482_1.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2年6月18日。)。可以說,外國記者越來越關注中國的變化:一方麵,描述變化、記錄變化;另一方麵,關注全球化問題在中國的表現,關注中國政府如何看待、解決這些問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國務院令第537號,以下簡稱“537號令”)正式出台,明確外國記者來華采訪不再必須有國內被授權的接待單位並全程陪同,赴地方采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隻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來華采訪環境更加寬鬆;加之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關注,使得外國記者無論是臨時來華報道的頻率,還是常駐在華的人數,都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從上海的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麵的特點。

一是,常駐外國記者赴異地采訪的頻率大幅增加,“537號令”為部分在滬常駐的外國記者前往外省市采訪報道提供了政策便利,常駐記者為了獲取第一手信息,打破地域的限製,必將成為大多數常駐記者願意接受的工作模式。

二是,在滬外國記者加大了對敏感事件的采訪力度。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地區間、城鄉間的收入差異、發展的不平衡,價值觀的碰撞,企業勞資糾紛等利益衝突,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各地維權、上訪等群體性事件頻頻發生。部分維權人員與外國記者保持“密切”聯係,經常主動提供相關信息,企圖采取“告洋狀”的方式,擴大事件影響,給政府部門施加壓力。

外國記者來華采訪,既是美國等西方媒體實施全球化戰略體係的一種商業運作行為,根據其自身發展需要,通過跨國經營、發展,追逐商業利潤的最大化;同時,也是長期以來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牢牢控製國際話語權的格局下,借以傳遞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價值觀,收集涉華信息,製定對華政策的重要平台。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外國媒體將借助其強大的資源和全球網絡優勢,在既有的國際新聞傳播秩序下,不斷擴大對華采訪報道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對中國政府形象對外傳播產生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三)當前外國媒體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國務院“537號令”的發布施行,體現了我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為外國記者采訪提供服務的精神,表明了我們在外國媒體應對方麵取得的進展和進步。但從目前政府應對來華外國記者采訪報道的實際情況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與樹立和傳播我國政府對外形象的時代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國際輿論大環境的不利影響

話語體係與對外傳播的形勢不適應,中國話語的效果受到兩方麵的結構性製約。一方麵,政治上由於中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西方一些人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長期以來總是傾向於認為中國對外發出的聲音都出於宣傳需要;另一方麵,當今國際話語平台是由西方主導的,西方特別是美國在語言、人力、物力等方麵擁有優勢,這使得中國發聲的渠道被邊緣化(吳心伯:《大膽講真話,中國聲音才更權威》,《環球時報》,2010年9月10日。)。

2.外國媒體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給相關部門應對工作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近年來在華外國媒體數量不斷上升,且媒體的類型較多,在華采訪報道的目的都不盡相同,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在日常媒體應對工作中容易顧此失彼,要落實好針對性的工作措施難度較大,加之社會力量未能充分調動起來,應對水平與在華外媒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

3.部分政府部門思想理念滯後

我國對外國媒體來華采訪一直采取嚴格的審批製度,“537號令”發布後,部分地方政府官員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對外國媒體缺乏了解,應對態度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嚴管”理念,“官”、“媒”地位不平等,主動接觸、服務、引導的意識較為缺乏,對將來華外國記者作為我國對外宣傳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出於對地方利益和投資影響的考慮,采取強製手段封鎖信息,政府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或者公開不及時,尤其是遇到突發群體性等敏感事件,通過各種方法拒絕、限製、阻攔外國記者采訪的情況仍然較多,外國記者采訪渠道不夠暢通,能獲取的新聞資源有限;少數政府官員缺乏必要的外事知識和媒體應對能力,對外國記者采訪存在畏懼和戒備心理。

4.外媒應對機製尚不完善

部分政府部門過分看重外國媒體是否能夠對我進行“正麵報道”,極易造成反作用,導致外國媒體、受眾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有的報道甚至還會引起誤解,對我國形象產生一定的負麵影響。外媒應對工作缺乏敏感性,部分地方應對外國記者采訪報道工作照搬國內輿論工作的模式,沒有結合外國媒體的特點,針對性不強,尤其在協調重大報道時,隻注重國內輿論導向,而忽視對在華外國記者的引導工作,導致對外傳播報道渠道受阻,對該項工作服務“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

三、利用外國媒體打造民主政府形象的舉措與思考

政府推進改革的根本性目標和深層次任務,是實現政府的民主化。在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更加開放,信息更趨多元,民眾的平等意識、權利觀念不斷增強,加快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構建民主政府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實幹”,堅持科學發展,注重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時,我們也要“巧幹”,在各國間“軟實力”競爭極為激烈的大環境下,注重發揮政府公共關係作為協調內外關係強有力手段的重要作用,爭取媒體尤其是外國媒體的認同、信賴和支持,更加重視本國政府在國內和國際公眾麵前的形象,形成政府、媒體、政府形象之間的良性循環。

(一)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

1.樹立國家形象意識

當前,美國等西方國家牢牢控製著全球新聞網絡,這個網絡具有超強的競爭力、擴張力和滲透力,對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挑戰(李希光、周安慶主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7頁。)。2003年的“非典”事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全球新聞傳播體係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培育“軟力量”方麵差距懸殊,中國的“軟力量”亟須加強,中國政府的形象也亟待改善。從這個意義上看,構建我國新時期國家形象戰略,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中央製定國家層麵的形象戰略發展規劃,從宏觀上找準我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形象定位;各地根據區域發展特點,全麵落實好中央製定的發展戰略規劃,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樹立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

2.轉變對外報道理念

既要對報道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又要拓寬和改進報道渠道,對報道效果進行客觀評估,準確判斷對外報道的改進方向,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在日常與外國媒體的接觸中去直接體驗、感受,並不斷積累經驗。從改進與外國媒體公共關係的角度,轉變對外傳播理念,就是要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和新聞報道規律的基礎上,一方麵,靠我國自身的努力,不斷擴大對外宣傳報道的影響;另一方麵,最大限度地尋求與外國媒體在報道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麵的契合點,增加外國媒體對我國對外報道的信任,減少反感和抵觸情緒,為其能夠更多、更好地報道和塑造我國政府形象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整合對外傳播資源

在當前以及未來的國際輿論競爭中,充分整合我國對外傳播的資源,把對外傳播工作做大做強,為各國媒體提供更多的、內容豐富的信源,將可借以擴大我國對外傳播的影響力。從國內情況看,要在中央層麵國際戰略的宏觀體係下,打造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報紙、廣播、電視,同時,充分運用各地媒體資源,豐富對外傳播渠道,因地製宜,因情施策,形成對外傳播的整體合力。從國際情況看,除了要加強與西方主流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利用美國等全球新聞網絡來傳遞中國的聲音以外,我們還要正確運用我國所特有的對外傳播資——第三世界國家。第三世界普遍與我國有著共同的立場和利益,可以充分利用我們有利的外交資源,調動各種手段,增強我們在國際輿論爭奪中的有利態勢,為爭奪國際輿論主動權積累更多的資源。如果在外交、經濟等方麵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國應該資助和扶持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媒體來華並在華常駐,改變目前在華常駐新聞機構仍以西方主流媒體為主的格局,使我國對外傳播的渠道更多,報道角度更多更全麵,國際媒體所塑造的中國政府形象也會更客觀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