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論語》:德行,立足職場的長遠投資 (2)(1 / 2)

孔子十分注重道德修養,此處的“崇德”是指怎樣把內在的氣質培養到崇高的境界。修慝是指完善內心的修養,平衡矛盾的心理,化解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以求平和安詳。辨惑則是指真正有明辨善惡的智慧,不會被迷惑。

“崇德、修慝、辨惑”是人生修養的三寶,它們主要是圍繞道德品質和智慧這兩個方麵來闡述的。孔子還告訴樊遲,做人做事不要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與價值,如果認為是善的事,那就先做了再說,最後總會有成果,這就是德業。如果一時忍不住氣,而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牽連到自己的親人,這不是糊塗嗎?

曾國藩也曾說過:“憤怒二字,至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王剛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某電視台請他去主持一個特別節目,該節目的導播看他文章寫得不錯,便讓他兼任編劇。但在節目做完領酬勞時,導播不僅沒給他編劇費,還扣了他一半的主持費,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是收據,你簽收1600,但我隻能給你800,因為這個節目透支了。”

王剛聽了沒吭聲。後來那導播又找他,他也“照樣”做了幾次。最後一次做完,那位導播沒再扣王剛的錢,反而對他很客氣,因為王剛被電視台的新聞部看上,成了記者兼新聞主持。

後來,兩人經常在電視台不期而遇,那個導播每次隻是尷尬一笑。王剛曾經想去告他一狀,可是一想:沒有這位導播能有我的今天嗎?如果我當初忍不下這口氣,又怎能繼續獲得做主持人的機會呢!機會是這位導播給的,他也算是我的恩人,現在他已經知錯,我又何必去報複呢?

在發生矛盾時,良好的修養讓你保持心平氣和。你投之以桃,別人也會報之以李,若你對別人不依不饒,自己也必將受到損害。

隻有培養內心的品德,用理智控製住情感,再加上明辨是非的智慧,這樣才算是修養到家,同時這也是一名優秀員工一生的必修功課。

從自我做起,構建和諧企業

“禮”是最好的求職推薦信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論語·子罕》

【釋義】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麵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麵前時,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麵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以表示對這些人的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身上戴孝的人是遭遇不幸的人,對他們也應該表示尊敬;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對他們更應該表示尊敬。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麵的台階上。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麼簡單吧?於是又追問道:“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在修煉好自己的道德後,如果你還有餘力就替他人考慮一下吧!

禮節是一個人最好的求職推薦信,判斷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不是看他的學識和才華,而是看他是否能以禮待人。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的話,確實如此,禮貌像個氣墊,裏麵可能什麼也沒有,但是卻能奇妙地減少顛簸。

芳和雅同時到一家著名廣告公司應聘美編。僅從兩個人的作品上看,水平不相上下。不過芳在思路方麵略勝一籌,因為她已做過3年的美編。兩個人一起被通知參加試用,但隻能留下一個。

芳上班時間從來都是一身T恤短褲的打扮,甚至光腳穿一雙涼拖鞋,也不顧電腦室的換鞋規定,穿著鞋就往裏走,還振振有詞地說:“以前公司裏的人都這樣。”相反,雅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點拘謹,穿著也像她的為人一樣——文靜、雅致之外,帶著少許靈氣。她從來不通過發型、化妝來標榜自己是搞藝術的,隻是在小飾物上顯示出不同於一般女孩子的審美觀,說話也溫溫柔柔的,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