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楚梁兩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空餘土地裏種了瓜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喜人;而楚國的亭卒懶惰,不務農事,瓜秧瘦弱,與梁亭瓜田的長勢有天壤之別。楚國的亭卒心生忌妒,於是,乘著夜色,偷跑過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斷了,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請示將楚亭的瓜秧扭斷。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還反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每天晚上悄悄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梁亭的人照辦了。
漸漸地,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每天早上給瓜秧澆水時發現瓜田都被人澆過了,經過暗查原來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和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
楚王聽說這件事後,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自責,也以此表示酬謝,最後兩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人性往往是自私的,自己不願意的,總想推給別人,身在職場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克服這個弱點而不是滋生這種想法。企業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同事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權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最終“自食其果”,因為別人也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可以也應該以“恕”字規範自己,要求自己,這樣與人為善,人也會與“我”為善。
君子: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釋義】君子講調和而不盲從附和,小人盲從附和而不講調和孔子倡導“和為貴”,主張“和而不同”,強調心心相印和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他看來,大千世界裏保持個性的矛盾統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和”,而簡單的盲從附和、絕對的同一則不利於事物的發展,也就不為君子之“和”。
具體來說,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成就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往往造成矛盾衝突。“小人同而不和”,即隨聲附和,朋比為奸,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在分辨“和”與“同”的問題上,晏嬰的見解最為獨到而且深刻。
一次,齊侯出獵歸來,指著前來接駕的臣子梁丘據對晏嬰說:“這個梁丘據與我相處得最和諧。”晏嬰不以為然,反駁說:“他與你隻不過相同而已,哪裏談得上和諧?”齊侯很納悶:“和與同還有區別嗎?”晏嬰說:“和,如羹焉。”意思是說像廚師煮肉湯一樣,把各種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過則泄之,不及則濟之,才能烹調出淳美大羹之味。晏嬰又把和比做音樂,五聲六律,剛柔清濁,疾之徐之,抑之揚之,才能奏出和諧動聽的樂曲。同則相反,“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
晏嬰用形象的比喻說明,有學問、有道德、通達事理的人,在不同見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和”;而那些沒有學問、缺乏道德的人,總是與世浮沉、盲目趨同,甚至同流合汙,雖共同謀事卻各懷異心。這樣的“和”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
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同而不和”的人,見到旁人的成功就隨大流地盲目模仿別人,從而引起惡性競爭,導致不和諧。和而不同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調,但並不盲目地模仿或附和別人,而是用不同的方式來營造和諧統一;
美國開發西部時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財,但他不是像別人那樣直接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賺了一筆,從此成了富翁。
史密斯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盲目模仿別人,這是“不同”,“和而不同”,讓他收獲頗豐。
因此,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能夠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境界,才能在更加融洽相處的同時也保持自己獨特的風格。
成功的境界,取決於人生修養的高度
誠信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