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荀子》: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1)(1 / 3)

荀子(戰國,約前313-前238)是我國先秦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兼通諸經,集百家之大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學家、文學家。他認為“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他又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認為人類可以“製天命而為之”。

“前繼孔孟之餘緒,後開儒家之新風”,荀子的思想開創了儒學的一片新天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荀子》這本令後人受益匪淺的國學經典中,我們定能覓得古代先賢文化的精華所在。

時時精進的學習精神

時時精進的學習精神

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

【釋義】學習不可以停止。

韓非很聰明,是荀子非常喜歡的弟子之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韓非認為自己已經懂得很多,可以離開老師去輔佐君子了。

於是,韓非將自己要離開的想法告訴了荀子,荀子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給韓非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傾斜地放在祠廟裏。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麼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如‘座右銘’,是一種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裏麵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就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唉!世上哪裏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呢?” 

韓非聽完了荀子的話,臉變得通紅,知道這是老師在批評自己驕傲自滿呢!

荀子正色道:“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開篇明義:“學不可以已。” 荀子十分注重持續學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我們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和車子、房子一樣,會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折舊。美國職業專家指出,現在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不出5年就會變成低薪者。當10個人中隻有1個人擁有電腦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那麼原來的優勢便不複存在。

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善於創新、充滿活力的新人或者經驗豐富的業內資深人士不斷地湧進你所在的行業或公司,你每天都在與幾百萬人競爭,因此你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學習新知識,並在工作當中學到新的技能。否則你將無法保持現有職位,更別提發展了。

係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風喚雨的顯赫人物,30歲即擁有了幾十億美元的資產,32歲已成為日本曆史上最年輕的參議員。2004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顯示,係山英太郎個人淨資產達49億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賺錢秘訣何在?係山英太郎回答道:“善於學習是製勝的法寶。”係山英太郎一直信奉“終身學習”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總是拚命去尋求解答。通過推銷外國汽車,他領悟到銷售的技巧;通過研究金融知識,他懂得如何利用銀行和股市讓大量的金錢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後來年齡漸長,係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時代淘汰,他開始學習電腦,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網絡公司。即使已是年邁之人,係山英太郎依然勇於挑戰新事物,熱衷了解未知的領域。

正是憑借終身學習,係山英太郎才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

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若非一鳴驚天下的英才,都得靠窗前燈下數十年的玩摩思索,然後可以著述。”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奇才,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比起整個宇宙來,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一切隻有通過學習來彌補。

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瞬息萬變,盛衰可能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不斷學習、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質,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不能不斷提高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成為“吃老本”的掉隊者。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掉隊呢?毫無疑問,答案是不斷學習、善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