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所長將他拉了上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這個博士生驕傲自滿,把高學曆等同於一切,所以鬧了笑話。學曆僅代表過去,隻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一個虛懷若穀、謙虛謹慎、尊重經驗的員工,才能在工作中少走彎路,迅速掌握工作要職並不斷進步。
以謙遜的態度待人
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荀子·宥坐》
【釋義】聰明有智慧的,就以愚拙的樣子來保持;功蓋天下的,就用謙讓的態度來保持;勇力蓋世的,就用怯懦的樣子來保持;天下最富有的,就用謙遜的態度來保持,這就謙讓再謙讓的辦法。
荀子在《荀子·宥坐》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
子路問:“請問有保持‘滿’的狀況的辦法嗎?”
孔子說:“聰明有智慧的,就以愚拙的樣子來保持;功蓋天下的,就用謙讓的態度來保持;勇力蓋世的,就用怯懦的樣子來保持;天下最富有的,就用謙遜的態度來保持,這就謙讓再謙讓的辦法。”
可以說,謙遜是職場中的金科玉律。謙遜的人從不自高自大、自鳴得以、自以為是。
20世紀中國文學先驅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過這樣一件逸事: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中。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絕。為了表示自己的內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林語堂注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讚同和反對意見,隻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麵有懼色,大概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他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麼,出了醜自己還不知道呢!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歎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襯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畫。”
一次,美國幽默表演大師卓別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熱心觀眾忽然提醒他:“大師,您的上衣紐扣忘了扣了。”卓別林一怔,連忙表示感謝,並很快將上衣紐扣係好。當他走到這位觀眾看不見的地方,複又解開。有人問:“為什麼呢?”他回答說:“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長途跋涉者,鬆開紐扣更能體現其辛苦、勞頓。”“那為何不直接告訴那位觀眾呢?”問者更困惑。“不指出觀眾的誤解,有的是時間。在這裏,最重要的是以一顆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善意,並在態度上給予回報”
卓別林這善意之舉,毫無偽飾之態,恰恰折射了其謙遜的風範。從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之道——謙遜的對待別人。
要以謙遜的態度的對待他人,滿足別人的要求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要有勇於承認他人某些方麵強於自己的雅量,正視自己,要以做人的原則去衡量應該寬容的範圍。
周瑜是個才華橫溢、度量狹窄的英雄人物,而據史書記載,周瑜並不是小肚雞腸,而是因為自己的大度寬容擁有一份好人緣。比如說,東吳老將程普原先與周瑜不和,關係很不好。周瑜不因程普對自己不友好,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不抱成見、寬容待之。日子長了,程普了解了周瑜的為人,深受感動,體會到和周瑜交往,“若飲醇醪自醉”——就像喝了甘醇美酒自醉一般。
有句老話:“有容乃大,恰如大海,正因為它極謙遜地接納了所有的江河,才有了天下最壯觀的遼闊與豪邁!”大海如此,職場亦然!隻有處處與人為善,嚴以責己,寬以待人,才會建立起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
態度誠懇,注意方式方法,才能使他人容易接受。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溫情的眼神、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關懷的手勢,都是人生美好的情感、都是謙遜的姿態。
隻有謙遜的對待別人,才能很好的正視自己,大智者必謙,大勇者必含。謙,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境界。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