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不久,王安石看到詩稿,馬上皺緊了眉頭,問過下人知道是那個年少輕狂的蘇東坡所為,王安石心中很不舒服。
原來在黃州一帶,菊花真的會落瓣滿地,蘇東坡仗著一點小聰明,沒經調查研究便妄下結論,結果大錯而特錯。
第二天,王安石便奏明皇帝,將蘇東坡貶到黃州做個小官,讓他自己去發現孰對孰錯。
在日常工作中也同樣如此,千萬不要自作聰明。亦智亦愚的人才能真正獲得成功,而亦智亦愚就是該智的時候智,該愚的時候愚。換句話說,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要收斂不必要的顯露與鋒芒,那些愚笨的人要付出勤奮與努力,這樣就可以不斷趨於中庸的境界了。
一個女兒要出嫁了,她的母親帶著她來到海邊。母親用手捧起一捧沙子,慢慢的握緊,發現沙子從指縫中流出,最後手中所剩無幾;接著,母親用手再捧起一捧,張開五指,沙子也都從指縫中流掉了;最後,母親又捧起一捧,微微握緊一些,就是我們所說的捧著,發現手中的沙子幾乎沒有流出。做完了這個過程,母親對女兒說:婚姻就好比手中的沙子,你越是握得緊,剩下的越少;你放任自流,也會存留很少的。最好的尺度就是不遠不近,不緊不鬆,這樣,婚姻才會長久,才會幸福。
工作中也是一樣,職位、名譽、聲望都是每一個員工渴望追逐的,但要得到並掌控這些的要職卻正如母親對婚姻的理解一樣,既要握住也不能太過用力,掌握好度。如果每一員工都能自覺總結並且切身實踐那些存在於日常工作中的中庸的道理,做事時就不會做得過了頭或是做得不夠,自然就可達到“中和”的境界了。
做事不可操之過急
君子之道,辟如遠行,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章》
【釋義】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極遠的路一樣,與“遠”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不遠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極高的山一樣,與“高”比較起來自己隻不過是不高而已。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大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點也尤其重要,要想工作有成效,就要分清輕重緩急,以及看清眼前小利與長遠大利之間的關係。
中庸的智慧告訴我們,生活、辦事要遵循大道規律。大道規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總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做事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
有一個小朋友,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玩耍時看見一隻蛹,便帶回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後,蛹出現了一條裂痕,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破殼而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辛苦地拚命掙紮,卻無濟於事。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隨手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沒想到,蝴蝶掙脫以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根本飛不起來,之後,痛苦地死去了。
破繭成蝶的過程雖然非常痛苦與艱辛,但隻有付出這種代價才能換來日後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規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到自己的目標。今時今日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紮、奮鬥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將你鍛煉得更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