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和諧發展的自然觀(1 / 2)

隨著時代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黨中央適時推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科學發展觀已經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科學發展觀包括科學發展的自然觀,因此,我們公務員在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一定要樹立科學的自然觀。那麼,樹立科學自然觀,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麵呢?

(一)把握現實情況

在史前社會、原始社會時期,人與自然還是比較和諧的。自從有了私有製,人們就開始變得貪婪、無恥、不清醒,乃至於瘋狂,完全無視於自然的痛苦和反應。特別是西歐進行工業化革命後,人類的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自然的攫取、破壞、毀滅的速度和程度也隨之發生了驚人的巨量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遠遠超出了人的初衷和本意。在錯誤的認識的指導下,在極端自私地追求個人財富的利益驅動下,在技術進步、大生產、人及社會的物質化這三大主要因素的影響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消耗、高汙染”的折騰,原本美麗的自然受到了慘不忍睹的破壞。換言之,當人類處於野蠻時代時,自然是文明的、是興盛和諧快樂的;後來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時,自然卻漸漸被逼進了野蠻時代,自然開始痛苦、蕭條、乃至憤怒了。

(二)樹立全新自然觀

自然不是沒有生命、可以任人宰割的、冰冷的“物質世界”。自然界除了動物、植物等有機生命外,還有無機物,這些無機物之間也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和相互作用的。

自然是係統性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不能用孤立的、片麵的、靜止的思維方式來看。自然界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類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種組成的有生命的有機世界;另一類是由岩石、水、土壤等物體組成的無生命的無機世界。這兩類世界既相對獨立存在,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人與自然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

自然的資源是可以被人類所利用的,但是也存在著限製性條件。這個限製條件就是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自然物質再生的速度、人對自然的破壞速度和程度低於自然自我修複的速度和程度。

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人類的進步史就是自然逐步喪失生命力的過程。社會在從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曆史性轉變過程,就是自然遭受嚴重破壞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和信息化是兩個加速器,更加加強了這種破壞的程度和速度。

人類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對自然進行的破壞的過程,隻是這種破壞在人類發展初期尚表現得並不那麼突出,但是隨著到了近代社會,特別是進入信息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全球化全人類化、各國普遍大工業化的當今後,這種破壞和這個矛盾就顯得尤為突出和尖銳了。人的生存與發展與自然的矛盾是始終存在的。

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複能力。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地震等各種自然現象都伴隨著自然界各種能量的交換和能量方式的轉換,同時也都產生了新的物質種類或新的物質運動以及新的物質形態與狀態。這些自然現象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自然在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在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候必然要產生和發生的質變行為與現象。自然的自我修複能力在一定範圍內是溫和的、良性的,但當它遭到人類長期的、超大規模的、超高速度的“改造”時,自然的修複能力就會爆發演變成憤怒的、超強度的甚至是惡性的自然災害事件。並且,自然的這種自我修複能力不是無限製的,並不是人類所有的“改造”所造成的惡果都能被自然修複。有些被破壞了就永遠也恢複不了了,例如沙漠化、毒化、物種滅絕、農作物減產、極端氣候或地質性災變得頻繁性突發性出現等。人類逼迫自然的很多行為已經讓自然不堪重負、不能承受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