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來自地下的警告(1 / 1)

人類最初是從地麵上獲得自己所需的用品的,並且本領逐漸增強,工具是鍁、鎬。後來,人類有了從地下獲得自己所需的物質,日益完善的開采技術,使人類的生產力大大解放,人類不斷釋放出來的聰明才智,使人類社會逐漸向高層次發展。

地下豐富的物質財富,在加緊開采的步伐的同時,常常使人類夜不能寐,萬一地下資源開采光了呢?

譬如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石油和天然氣,有人計算,自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勘探速度加快,不斷翻番。消費情況也大得驚人,自1950年至80年代初,世界石油消費飛速增長,從年消費5億噸增加到近40億噸,30年增長了5倍多。據美國《石油和天然氣》雜誌的統計,如果以當前每年世界使用200億桶石油的速度計算,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隻供人類使用444年,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可以開采51年。

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但,地下資源的形成是經過了億萬年孕育和生長,而人類的需求和開采速度與地球的形成演變相比,可謂是一瞬間,因此,地下資源麵臨枯竭的狀況是勿容置疑的。有數字表明,日本已查明的油氣可采年數為17年,挪威是17年,英國是38.7年,加拿大是14.1年,美國隻有8.6年。地下儲油氣量最多的中東地區,也很不樂觀,阿聯酋是80年,伊郎57.6年,伊拉克86年,科威特252.8年。

煤炭是人類能源的主要來源,至今仍然是能源的主力之一。50年代初期,人類60%的能源來自煤炭,到本世紀80年代,由於石油的廣泛開發,已下降到30%。但是,這並不表明煤炭工業的發展呈下降趨勢,相反,煤的開采卻日漸增長。據1986年11月在法國召開的世界能源會議的統計,全世界煤炭可采儲量有8380億噸,可供人類使用幾百年。但是,這種統計僅是以當時的消耗水平為計算基數的,隨著第三世界工業的不斷發展,煤的消耗量也會逐漸增加,可供人類使用的年限也將大大縮短。

鋼鐵工業所需的原料,也日益減少,不少曾被人認為極為豐富且使用多年的礦山,有的已被夷為平地,有的也挖地百尺。鋼鐵原料資源的減少,使許多工業國家憂心忡忡。有色金屬的生產也逐漸受到資源的限製,有些工業國家擔心自己的資源枯竭,力圖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原料。而稀有金屬的生產,也難以使工業國樂觀。譬如,對氧化鋁的生產,美國的生產能力已出現明顯下降趨勢,自1982年,美國氧化鋁年生產能力已削減到300萬噸,而日本的大部分氧化鋁生產能力正在消失。與此同時,工業落後、生產力不發達的國家,則悄悄興起,他們的資源剛剛開發出來,還認為樂觀,但是以後呢?

麵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人類隻好向海洋要能源、要礦物了。

人類擁有海洋,這是人類的萬幸。海底世界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以濱海砂礦和深海沉積礦床最為豐富。在濱海砂礦中,主要有金紅石、鈦鐵礦、獨居石、鋯石及金剛石等。據統計,世界上有95%的鋯石、90%的金紅石、90%的金剛石、80%的獨居石來自濱海砂礦。世界深海底的錳結核總儲量約為15—3萬億噸。錳結核礦含有鐵、錳、銅、鎳等50多種金屬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如果全世界海底的錳結核冶煉之後,能提取的錳達4000億噸,可供人類使用3.33萬年;鎳164億噸,可供使用2.53萬年;鈷58億噸,可供使用2.15萬年;銅88億噸,可供使用980年。

海底資源是人類的第二寶庫。

海底資源的開采,是人類的又一大舞台,人類爭相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