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洋向人類展示出越來越大的誘惑力,每當人們想到海洋是個大寶庫從中可滿足人類的需要時,人類對海中資源的追求就越發強烈,越發急不可待了。
已經有了定論的是海底自由存在的海濱礦和砂礦這一組,另一組是覆蓋於海底的海濱砂礦和河流砂礦。
重金屬砂、鐵礦砂、矽酸鹽砂和石灰砂及砂和砂礫,在海底的上麵,有大量的錳礦砂、磷鈣石結核、磷鈣石砂及深海紅粘土中的深海礦層、石灰、含矽酸鹽和含有其他金屬的淤泥等。另外是金剛石、金、鉑、錫石、磁鐵礦、鈦鐵礦、金紅石、鋯、獨居石、鉻鐵礦、白鎢礦和黑鎢礦等。這一類屬於海濱礦砂和河流砂。
在海底砂中還有其他幾種稀有金屬也富集到了值得開采的數量和品位。如在波羅的海和俄霍次克海的海岸帶砂中,有一叫鈦的金屬含量很大,當地人用吸泥機將砂從海中吸取出來,再加工,將鈦提出來。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岸,北美大西洋沿岸及非洲的一些海岸,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紅金石和氧化鈦,特別是用於核技術的鋯,在新西蘭的東海岸已經有開采了,在阿拉加斯加的西海岸也有開采。
海濱“淘金”熱幾乎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蔚然成風,誰都不甘落後,陸地上許多緊缺的工業原料都能在海中找到。同時,海濱“淘金”也是一個國家技術能力的顯示。在前蘇聯極地海邊施米特角附近的楚科特半島沿岸,1968年發現了第一個海底金礦床,那裏的人們歡呼雀躍,這塊金礦床含量非常高。在大西洋底和斯卡格拉克也發現了金礦,俄羅斯人目前正在進行開采。前蘇聯沿海海區風浪不算洶湧,這為人們開采海底礦藏提供了很大方便。他們在波羅的海的磁鐵礦、黑海的鈦和磁鐵礦、亞速海的鐵礦、北極海中的錫、千島群島沿岸的鈦和磁鐵礦等海濱區域,獲得了大量的礦藏。在前蘇聯的高加索的魯斯塔維鋼鐵聯合企業中,人們生產原鐵的原料就是從黑海中撈取的鐵磁礦精砂。
獨居石砂正在斯裏蘭卡和印度海濱5—65米深的海中開采出來。當前全世界所消耗的鋯的精砂礦77%左右都是來自澳大利來的淺海砂。澳大利亞每年僅從海洋中開采的金紅石出口就可獲2.5億美元。海底錫礦也極為豐富,錫礦的開采已有很久的曆史了,海洋錫礦的產區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及阿拉斯加的沿海。英國西南沿海的康沃爾早在羅馬帝國時,就已對海底錫礦進行了開采,錫礦層已經由淺海向深海中延伸。
日本南部的九州島附近,在有明灣的淺海有一個巨大的礦層,這是世界上的最大磁鐵礦,儲量在17億噸以上。在這裏從15—35米深的海底中取上來的砂含鐵量高達56%。在東京灣,日本人開采了巨量的富鐵礦。這個海底鐵礦使日本人極為興奮,不亞於發現了新大陸,因為這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所需的鋼鐵80%是依靠進口的。
海洋中有磷鈣石,這是早在1873年就被人類發現了的,這類化合物一般沉積在水深40—360米的海底,據海洋地礦專家估計,世界總儲量有好幾千億噸,磷鈣石含有20%─30%的五氧化二磷,它既可做磷肥,還可利用到火柴、玻璃、製糖、食品、紡織、照相、醫藥等方麵中。現在,全世界都對磷產生了廣泛的興趣,尤其化肥工業的需要,人類對磷礦層的開發日益增加。加利福尼亞沿岸的總儲量大約有15億噸,在日本海大陸架,前蘇聯科學家也發現了大的磷礦。據說,這種磷礦有增加的趨勢,因為磷在海水中的溶解性隨海水溫度的降低和pH值的下降而提高,冷海水向表麵上升,pH值和溫度提高,磷便沉澱出來。這種機製特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在加利福尼亞的西海岸,在墨西哥灣流的東岸及南非的西海岸,作用更明顯。
世界上濱海“淘金”業已有200餘年曆史,開發技術也不斷更新。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前蘇聯等工業國家,由於他們海濱砂礦開發利用較早,海濱砂礦的研究程度也高,調查範圍已擴大到水深50—100米的範圍。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納米比亞、南非等國,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和上百年的濱海砂礦開發經驗,開發技術和選礦工藝等方麵也比較先進。目前所采用的采礦設備基本上都具有規模大、效率高、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高,並能在水下作業等特點,常用的是挖泥船和采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