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海濱“淘金”(二)(1 / 1)

南非於1978年設計了一種泵吸船采礦法,泵吸船可以直接在海底開采金剛石。開采時,將船開到已探明有金剛石富集的海底並放在坑穴區,把含有金剛石的砂礫吸到船上,然後再回岸上,經過淘洗、選礦就可以得到金剛石,這種采礦船每天可回收500克拉金剛石。除泵吸船外,南非還有6條浮動吸泥船,可在50米水深之上作業,生產效率是15000噸/日。納米比亞有類似的船達10餘艘,也是用於開采金剛石。美國“海洋科學和工程公司”在1970年製造的一種人控水底挖泥船,船上隻有2名工作人員操作,潛水深度15米,挖泥機自身功率147千瓦,機上裝有旋轉刮刀電動機,功率為2200千瓦,生產效率是每小時200立方米。

美國的“諾斯特倫公司”新製造了一種深水挖泥機,工作深度為2000米,潛水時間是600小時,由輔助船自動控製,生產效率每分鍾20立方米。意大利也有一種較先進的挖泥機,機體上麵裝有特殊的蓄水罐,能自動排水放水。生產時,工作人員在船上打開自動控製裝置,使罐裝滿水,機體便沉入水底,再打開機上刮刀就可開始作業,完工後,罐內的水就可自動排出,機體便可自行浮出水麵。這種挖泥機工作深度是70米,工作麵麵積是5×25平方米,工作速度為每小時140米,生產效率一般為730立方米/小時。另外,還有一些國家使用鬥式挖泥機、泵鬥式挖泥機等。

這些工業先進的國家,基本上都相應地建立了選礦廠,多數采用重選——電磁分離、靜電分離、浮選分離和電子計算機控製的選礦係統,還有的在采礦的同時,將采到的砂礦,直接在采礦船上進行淘洗和選礦。

濱海砂礦的開發產值,已成為僅次於石油的礦產資源。

中國怎麼樣呢?

中國砂礦開發曆史雖然悠久,但真正形成規模是在本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葉,70年代以後,有了較大發展,濱海砂礦的調查研究和開發利用出現了新局麵。沿海各省市地質、科研和生產部門,相互配合先後進行了海岸帶資源調查研究,發現了金、金剛石、砂錫礦等,在淺水區圈出了40餘個重礦物區。現在已查明的100多個大、中、小工業礦床中,已有一個部分進入詳查階段。已經開發利用的有,鋯石、金紅石、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砂金和石英砂等,開采的砂礦床有30多處。中國從濱海砂礦中提取的工業礦物,大部分用於本國,出口量很小。鈦鐵礦主要用於製造鈦合金、鈦白粉,人造金紅石、電焊條和鈦板;獨居石內的輕稀土元素用於製造各種合金、打火石、防輻射玻璃和陶瓷、電氣照明的點火裝置和白熱炭精;獨居石中的釔是原子能的主要能源之一,還可以用來製造優質合金、化學指示劑等。

中國的開發技術以土法開采為主,機械、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現在隻有一部分。土法生產主要靠人力手工挖掘,並使用淘洗盤、流槽、手搖淘洗船等工具。泵船噴射泵開采,工藝算是較先進的,年產量隻有20—30噸。采金船是最為先進的,但是數量極少。

工業選礦工藝一般采用粗選和精選兩道工序。粗選工序在開采現場完成,然後再運到選礦廠進行精選分離。選礦廠精選砂礦加工工藝,可分為重選和浮選兩種,電磁選常作為重選工藝的輔助手段,機選工藝流程概括有單一重選或重選——電磁選流程,浮選流程和重選——浮選流程。

中國的濱海砂礦極其豐富,但是,無論在調查研究方法上還是在開發利用上,都不是很先進的,與工業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調查範圍在近岸,設備儀器也落後,從事海洋砂礦的專業人員少,采選手段和選礦工藝機械化程度低、工藝流程簡單,生產效率和綜合回收能力都較差,生產範圍在近岸,生產能力為中小型。

這是中國人應該麵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