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錳結核——深海中的奇珍(1 / 3)

在深海礦產資源中,錳結核被人類認為是最有希望大量開發的礦產之一。分析表明,錳結核含有錳、鐵、鎳、鈷、銅等50多種元素,它主要分布於水深3000—6000米的海底表層,特別是水深大於3000米的深海區,儲量相當可觀。據科學家計算,世界大洋錳結核總儲量可達3萬億噸,其中含鎳297億噸、銅159億噸、鑽105億噸、錳7260億噸。

另外,大洋錳結核還在不斷增生,僅太平洋每年即大約為1000萬噸。

錳結核的價值遠遠高於其他礦物。

錳結核被人類發現可追溯到100多年前。

1872年,英國海洋調查船“挑戰者”號,在海洋學家湯姆森教授的率領下從英國希爾內斯港出發,駛向浩瀚的大西洋。1873年2月18日,“挑戰者”號航行到加拿大群島的費羅島西南大約300公裏的海域作業,他們用拖網采集洋底沉積物樣品時,偶然發現了一種類似鵝卵石的東西,他們當時還沒想到,沉睡在海底億萬年的深海珍寶讓他們發現了。1873年3月7日,他們再次從拖網中發現了這種奇怪的鵝卵石。之所以奇怪,是因為鵝卵石大都分布在海濱和淺灘,四五千米的大洋底哪裏來的鵝卵石呢?這一次,引起了湯姆森教授的極大興趣,他當即做了記錄。後來,他們又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采得了這種鵝卵石,這些樣品被大英博物館當做海底珍品收藏了起來。1882年,約·雷默爵士和地質學家雷納教授才係統地對這些樣品進行了研究。9年以後,他倆發表了詳細的研究報告,把這種鵝卵石正式命名為“錳結核”。

錳結核的顏色和外形並不美觀,是由一種暗褐色,濕潤狀態,幾乎是黑色物質構成。如果把它切開,中間一層一層的。它一團一團地鋪在洋底表麵,或者半埋在海底,不像石油或煤那樣在海底的深層。人們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發現錳結核的厚度達1米多。在太平洋底有180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區域分布著錳結核,總蘊藏量達幾千億噸,含錳達3600億噸,以世界年消耗量2400百萬噸計算,可供使用1.5億年。另外,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共有1.3萬億噸。在1967年的時候,深海研究潛艇“阿魯明諾號”采到了一顆90公斤重的錳結核。前蘇聯調查船“勇士號”在第43次航行在夏威夷島西部水下山脈的斜坡處,於3800米深的海底中發現了一顆世界上最大的錳結核塊,重達2000公斤。

到70年代,錳結核的調查活動日益頻繁,各國爭先恐後,經費開支激增,方法逐漸完善,並開始了試驗性開采。在錳結核的調查開發中,英、美、法、日等國更為積極。現在全世界已建立起8個跨國財團,約有100多家公司從事調查勘探與試采工作。

錳結核勘探和開采的一個突出優點是,在海洋底部沉積的表層上,礦物清晰可見,所以可用裝有照相機和錄像機的水下電視作為了解礦藏厚度和分布的有效手段。前蘇聯的技術人員已經製造出了一種遠距離操縱的係統,用它來調查和精確估計已了解的礦藏,經實驗已取得了顯著效果。這個係統是由一部電視機、一個自動裝置和兩台水動的電子計算機組成,工作起來極其方便。這是一種直接勘探手段。

另外的一種勘探手段是間接勘探。直接手段雖然能獲得樣品,能準確地測定錳結核的富集度、品位等,但使用這種方法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工作效率低,因而人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勘探途徑。最近幾年,法、日、德等國已將聲波探測技術用於錳結核的調查。雖然它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但實踐證明,測量方法對查明錳結核的區域性分布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調查速度很快,若進一步改進,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勘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