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錳結核調查船“瓦爾迪維亞”號在北太平洋夏威夷東南,麵積約20×20海裏的地區進行了反射地震調查;日本的“白嶺丸”在北太平洋也進行了聲波探測。根據在北太平洋聲波探測的結果,發現聲波層序和錳結核分布之間有著有機聯係。使用35千赫的海底淺層剖麵儀和人工地震儀,前者可獲得海底沉積層上部100米厚的剖麵,後者可獲得玄武岩基底之上的全部地層剖麵。根據這些資料,錳結核的富集度與地層厚度密切相關。錳結核富集度大於10公斤/米2的地區,都在厚度小於50米的地區;而大於50米的地區,錳結核比較貧乏。因而,這種方法用在那些缺少取樣和海底照相資料的海區,對進一步確定調查方向,選擇直接勘探區域是完全可行的。
其他勘探方法也在試驗中。
美國在深海錳結核勘探、試采和加工處理等技術方麵,處於領先地位。早在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斯庫裏普斯海洋研究所就對大洋錳結核進行了調查。1962年以來,美國深海探險公司、肯尼科特銅公司、大洋資源公司和薩瑪公司便從事錳結核的調查與勘探。70年代初實施“國際洋底鐵錳沉積礦產研究計劃”,美國對各大洋都進行了調查,特別是北太平洋錳結核富集帶。1978年,美國拉蒙特—多爾蒂地質研究所綜合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出版了“海底沉積物和錳結核分布圖”。美國開發的重點是夏威夷群島至美國本土之間的海域,其中有的海區,普查工作已經結束,現已進行到詳查和開采階段。
日本人從60年代開始錳結核的調查工作,真正大規模的調查是在70年代以後。1970—1971年執行了“深海底礦物資源開發基礎的調查研究”計劃,調查的海域在馬裏亞納海溝附近。1971年用“東海大學丸二世”調查了兩個航次,共65天,測點30個。1972年開始執行“深海底礦物資源勘探基礎研究”的特別研究計劃。1972年11月11日和1973年11月7日至12月8日,用“望星丸”在西北太平洋區域進行了調查,測點37個,從1970年至1973年進行勘探性調查的區域約300—400萬平方公裏;1974年至1978年用“白嶺丸”對太平洋有19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進行了錳結核的概查工作,對其中的部分區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調查;1980年至1983年又在太平洋威克島—塔希提島長約4400公裏、寬300公裏、麵積約有132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內進行了概查和詳查,並獲得了29個岩心樣,22個柱狀樣,60個表層樣,在51個測點上采到了錳結核。
前蘇聯對錳結核的調查從50年代開始,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他們對太平洋的錳結核曾調查過,科學家並在1964年時編製了《太平洋底錳結核分布圖》,70年代以來,他們對太平洋錳結核富礦區進行了勘探。
法國人在1974年成立了法國錳結核研究公司,主要進行礦區勘探,此外,法國國立海洋開發中心和鎳業協會與日本的一個公司合作,已在法屬社會群島的塔希堤島以北進行了多次調查和開采方法的試驗,並在該島建立了錳結核的勘探基地。
中國對大洋錳結核的調查開始較晚,正式調查是在1983年5—7月進行的,調查海區在北緯7°—13°,東經167°—178°的太平洋區域,麵積約80萬平方公裏,在18個站位上共獲3107千克錳結核。1983年以後,中國又多次派遺“向陽紅16”號和“海洋4”號船進行了錳結核調查,1985年和1986年航次調查區域從中太平洋擴大到東太平洋,采用了國際上先進的聲波探測技術和海底照相,調查研究的程度有了更大的提高,並圈出了數萬平方公裏的富礦區,現在,中國已正式向國際申請,在太平洋中北部圈定了兩塊先行投資區,並在國內成立了相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