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九四八年六月寫的提綱《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在收入《周恩來選集》(上卷)以前沒有公開發表過,也不曾在黨內印發,長期不為人們所知曉。現在讀了這個提綱,人們都感到,它不僅是我們黨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製定基本方針的重要曆史文獻之一,而且在今天,當我們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時候,它對我們仍然有重要的啟發。
寫這個提綱的曆史背景是:進行了兩年的人民解放戰爭已經由防禦轉入進攻,數以百計的小、中城市,包括鞍山、濰縣、石家莊、洛陽這樣的城市已經解放,全國勝利已經在望。全麵地具體地製定黨的經濟政策,既是管理已解放地區經濟的現實需要,又是為迎接全國勝利所必不可少的政治準備。毛澤東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開始了這項工作,一九四九年三月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總結了這項工作,黨的其他許多領導人在這項工作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周恩來寫了這個提綱;其後不久,一九四八年八月朱德寫了《對於解放區經濟建設與發展生產的意見》;九月東北局高幹會議上提出了張聞天起草的《關於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詳細提綱,十一月中央對它作了修改並把它發到各地;翌年二月劉少奇作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針與問題》的講話。這期間中央還組織了關於經濟問題的大量實際調查和理論研究。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那個論述得十分深刻而周密的經濟綱領,是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過程,從一件事例上生動地說明了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盡管有了後來的總結,周恩來的這個提綱仍然有它獨自的價值。因為後來的總結不能、也不必包括以前文獻的全部思想,即使是很重要的思想。這裏指的是提綱中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不但“是反對舊民主主義或舊資本主義的經濟方針的”,同時“也是反對農業社會主義或極端平均主義的經濟方針的”這個思想。
批判農業社會主義,並不是這個提綱最先提出的。在它之前,一九四八年四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已經提出過。根據當時發表的版本,講話中是這樣說的:
“我們讚助農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為了便於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迅速地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製度,並非提倡絕對平均主義。誰要是提倡絕對平均主義,那就是錯誤的。現在農村中流行的一種破壞工商業,在分配土地問題上主張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是一種農業社會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性質是反動的,落後的,倒退的,我們必須批判這種思想。”見解放社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書標準本,著重號是引用者加的。
中央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一九四八年七月經中央幾位領導人審定,以“新華社信箱”的形式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農業社會主義的問答》,詳細地解釋了上麵引的這段話。中央曾把這篇文章列為黨校學員學習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教材之一。文章指出: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一種平均主義思想,以為把整個社會經濟都改造為劃一的“平均的”小農經濟,就是實行社會主義;過去曆史上代表小生產者的原始社會主義的空想家或實行家,例如帝俄時代的民粹派和中國的太平天國的人們,大都抱有這一類思想。聯係到一九四四年八月毛澤東給博古寫過一封信,其中寫道:“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從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這些話精辟地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同民粹主義的區別,科學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同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的區別,表明我們黨從來是注意把自己的綱領和政策同農業社會主義劃清界限的。
周恩來提綱提出反對農業社會主義,顯然依據了毛澤東的晉綏講話。但是,晉綏講話是從糾正農村土改中破壞工商業和侵犯中農的傾向提出問題,而這個提綱則進一步從整個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來探討問題。它就解放區和新中國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建設的七個方麵,分析了新民主主義方針同農業社會主義方針的對立。這七個方麵是:
“工業的科學管理還是後方機關製度。
工資製度還是供給製度。
生產觀點還是救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