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批判農業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曆史文獻——讀周恩來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2 / 2)

工業無產階級立場還是貧雇農路線。

技術進步還是安於落後。

政治條件是什麼?老資格還是新資格。

向誰學習,學習什麼?”

提綱很簡略,每一點都沒有展開。但是單從問題的提法就可以看出,它所蘊含的思想是深刻而豐富的。它聯係到黨的工作重心即將轉入城市、轉向經濟建設的形勢,很有遠見地把批判農業社會主義思想的任務,推到了更廣的範圍,提出了新的、重要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開始。所謂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其實就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周恩來提綱闡明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方針,也就是我們對生產資料私有製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同時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毫無疑問,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國革命實踐的結果。我們黨製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以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以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的。我們黨強調要把社會製度方麵由私有製到公有製的革命同技術方麵由手工生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結合在一起。我們為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的技術改造作了很大的努力。這些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要求,根本不是農業社會主義或者民粹主義的要求。

但是,我們大家都痛心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曆了過多的曲折,遭受了過大的損失。而這些挫折和損失的由來,正是因為我們未能始終一貫地嚴格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和清醒認識我國國情的實際。我們是在一個經濟和文化十分落後、農民在人口中占絕大多數、小生產在經濟中占絕對優勢的大國裏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不僅有物質上的困難,而且有思想上的困難。由於整個社會的環境,由於我國革命長期主要在農村中發展的曆史情況,全國人民、全黨幹部包括領導幹部,對於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大都缺乏了解。小生產者的思想習慣和狹隘眼界在我國大多數人身上都是沉重的負擔。這就是一種思想上的困難。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困難,都是可以逐步克服的,隻要我們充分地估計和正確地認識它們,用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它們。但是,如果我們對於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對於克服我們隊伍中小生產思想局限的必要性自覺不夠,而又急於加快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步伐,甚至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那就很容易陷入種種空想,比如:以為可以脫離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憑空去改變生產關係,“提高”公有化程度,“限製資產階級法權”(實際上是違反和損害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商品交換、勞動分工等原則),在平均地共同占有和分配現有財富,即“窮過渡”和“窮拉平”的基礎上去實現社會平等;以為可以不要依靠科學知識、技術裝備和現代管理,單憑政治熱情和群眾運動,就能實現生產力的高速度發展。這類空想,正是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若幹表現。如果接受了這類思想的影響,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就會滲進非科學的因素,帶上某種空想色彩。這正是實際上發生了的事情。應該指出,對這些空想,我們也進行過多次鬥爭。但是,糾正總是不徹底,而且往往在一個時候有所糾正,過了一個時候又重新發生。這種情況也說明小生產者的這類思想和習慣在我國的頑固性和同它們作鬥爭的艱巨性。

現在,我們在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清理關於社會主義的種種空想的影響,是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重要課題之一。這種清理工作,要結合分析建國以來曆史發展中的幾個重大事件來進行(例如,農業的高級合作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中對經濟建設中所謂“修正主義”的批判,特別是七十年代中葉對所謂“資產階級法權”的批判,等等)。要從經濟建設的方針和實踐的各個方麵來進行(例如,企業管理與經濟管理的製度和方法,勞動的報酬和獎勵,科學技術和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知識分子的作用,幹部隊伍的發展和改造,等等)。要實事求是和恰如其分地來進行,既不無視和嗬護它,也不誇大和渲染它。周恩來提綱從經濟建設的全局上提出要從兩條戰線的鬥爭中,即不但要從反對舊資本主義方針的鬥爭中,而且要從反對農業社會主義方針的鬥爭中,來把握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針。正是在這一點上,它對於我們現在總結曆史、清理思想、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工作,有重要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