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手博弈告訴我們: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於複雜關係的存在而導致出人意料的結局。這是因為隻要有三個以上參與者,就會馬上形成一種製衡作用,而不像兩個參與者的博弈,結果那麼明朗。
在三方勢力中如果你占其一,甚至還相對弱小一些,如何應對其他兩方而保持不敗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值得借鑒。
三國的對決好比是三個槍手的對決。赤壁之戰前,三方的關係:曹操好比是槍手甲,孫權是槍手乙,劉備是槍手丙。在孫劉聯盟中孫權是抗擊曹操的主要力量,並在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此時的劉備最佳策略就是趁機發展壯大自己。華容道並沒有殺掉曹操,因為孫劉聯盟是不穩定的,曹操一死其勢力也必然土崩瓦解。這時作為槍手丙自己的勢力遠不及孫權,曹操若死自己必亡。等到劉備占據兩川之地,有進而攻占漢中的時候,實質上劉備已經由槍手丙變成了乙並有取代老大曹操的形勢。此時已經淪落到槍手丙位置的孫權不應該向劉備一方進攻,他的最佳策略是讓曹劉相圖,自己趁機壯大,修國養民。雖然一時攻占了荊州卻不能長期地據守,等到劉備伐吳的時候又得而複失,雖然最終戰勝了劉備,自己也損失慘重。更糟糕的是孫劉結怨,不可能再回到赤壁之戰前的關係。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吳國都沒有很好的策應。當時陸遜尚在,若吳蜀一心對曹魏必成夾擊之勢。司馬懿縱有絕世之才恐怕也要疲於兩線奔命。
東晉時期的大將殷仲堪,與桓玄、楊佺期相互牽製,形成三股勢力。他雖才智和實力平平,但他很善於保持平衡,從而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得以自存。
在這三方中,桓玄實力與野心最大;楊佺期為人驕橫跋扈,常常自高身份。每當楊佺期在人前誇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貴時,桓玄總是譏笑他不過是一介寒士。因此,楊佺期很想找機會割下桓玄的腦袋,看他的舌頭是不是還那麼頑固。後來,桓玄被推為盟主,更加誌得意滿,楊佺期就更不願意經常看到這副令他頭痛的麵孔了,他打定主意,務必趁這位自以為了不起的盟主在登壇宣誓時叫他屍橫就地。
殷仲堪雖然並不喜歡桓玄,但他同時對楊佺期兄弟的勇武過人也心懷顧忌,他可不願意楊氏兄弟在殺了桓玄之後再來對付自己,所以他一得到楊佺期偷襲桓玄的消息,馬上出麵製止。楊佺期隻得罷手。到晉安帝隆安年間,桓玄受命都督荊州(今湖北江陵)四郡,其兄桓偉又任輔國將軍和南蠻校尉,權勢扶搖直上,這下就連習慣於不動聲色的殷仲堪也擔心起桓玄可能對自己不利來了。桓玄、楊佺期都有兄弟輔翼,自己也不宜孤立無援吧!他想起楊佺期與桓玄實在稱得上冤家對頭,不如就把楊佺期納入自己的聲援體係,那樣就可保萬無一失了。他以婚姻為紐帶,便將殷、楊兩家的政治生命拴在了一起。
殷仲堪的判斷很準確,桓玄的胃口確實大得很,因為不久他就向朝廷要求給他的權力加碼,他首先看中的也就是楊佺期、殷仲堪碗裏的肥肉。恰好朝廷也有意使他們彼此狗咬狗以利於控製,便將楊佺期的四個郡劃到了桓玄名下。但朝廷的想法顯然過於樂觀,這些大權在握的軍閥們不是那些啃啃肉骨頭就心滿意足的家犬,他們甚至比狼更凶猛。楊佺期被桓玄冷不丁敲了一悶棍,並沒有立即狺狺狂吠著撲上去撕爛桓玄的褲管,而是借援救洛京危急、擊退姚興入侵的名義,意在趁桓玄不備一口咬斷他的咽喉。
殷仲堪對這個親家的野心了如指掌,時刻提防著他在微笑時遞過來的毒酒,因此拒不參加親家翁的這次不同尋常的會獵。楊佺期明白了殷仲堪的用心,也不想一枝獨秀,引來桓玄的風霜摧殘,隻好暫時偃旗息鼓。
桓玄也在這時如法炮製,聲稱援救洛京,邀殷仲堪瓜分楊佺期。殷仲堪老謀深算,何以會不知道桓玄伐虢滅虞的如意算盤?他一直致力於保障桓玄、楊佺期雙方的安全,使大家互相牽製,他周旋其中,不就穩如泰山嗎?因為桓玄、楊佺期任何一方有失,他借以保障自身安全的資本也就頓成泡影!所以他毫不猶豫地警告桓玄:你如果執意從沔水出兵,可能不會有一個人能活著進入長江!桓玄很清楚殷仲堪的話當然不是什麼恐嚇,他除了放棄消滅楊佺期的打算之外,確實別無選擇。
殷仲堪就是這樣通過微妙的三角關係,使他的穩固地位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閻錫山,也是一個善搞製衡的高手。在蔣介石、閻錫山與馮玉祥的三角爭鬥旋渦中,閻錫山本來麵臨滅頂之災,但是他卻利用危機變成良機,取得了海陸空副總司令的位子。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化危機為良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