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先發製人,占據主動(1 / 2)

在槍手博弈中,誰先出手誰勝出的機會就更大。當我們與對手勢均力敵時,能夠維護自己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先發製人、主動出擊,隻有采取先動策略,抓住時機,才能獲勝。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複,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殷通為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已起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製伏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製伏啊!殷通聽了,歎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您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隻是不知道桓楚現在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隻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叔侄倆一前一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布起義。

唐皇李世民在與其兄其父三方之間的博弈中,是先發製人的又一個精絕案例。李淵當了皇帝以後,根據立長不立幼的傳統習慣,在武德元年冊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把李世民封為秦王,李元吉封為齊王。而後李淵就開始接二連三地委任李建成以軍國大事,目的就是想在大臣和諸子之中讓他樹立威望,鞏固他的太子地位,為將來他繼承帝業打下基礎。

為了讓李建成熟悉國事,提高處理政務的本領,李淵每次臨朝,都讓他坐在自己附近,參加各種問題的討論,遇到不太重要的問題,唐高祖李淵還讓他親自處理。此外,李淵又命李綱、鄭善果為東宮官員,幫助李建成出謀劃策,決斷各種機要問題。盡管高祖想方設法提高李建成的威信,但李建成還是辜負了高祖的厚望。他在東宮不習詩文、不理政務,整日無節製地飲酒,還搬弄是非,在兄弟之間製造不和。李綱對此非常不滿,多次勸誡又不見成效,便在武德二年十二月,以年老體衷為由,辭職離開了東宮。

此後,李建成的處境日益不妙,而李世民卻逐漸受到高祖的重用。武德三年,李世民奉李淵之命平定了劉武周割據勢力,收複了汾陽廣大地區。武德四年,李世民又奉詔消滅了竇建德和王世充兩支勁旅,極大地鞏固了李唐政權。在這一年七月的一天,當李世民勝利地返回長安的時候,他身上穿著黃金甲,而且在後麵還緊隨著25員大將和1萬匹鐵騎,鼓樂喧天,人聲鼎沸,很是威風,李世民受到了高祖和滿朝文武大臣的隆重歡迎。這時候,世民已經滋長了當天子的念頭。

而這個時候,李建成見李世民的威望日益提高,感到十分不安,於是,便拉攏李元吉一起對付李世民。李元吉是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勇猛過人,也立過戰功。但他驕淫放縱,名聲不好。雖然這樣,李元吉內心深處也在想著皇位的繼承權。他不止一次地私下均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及影響,以便決定投靠哪一方。經過周密的考慮,李元吉最後選擇了李建成。

李建成、李元吉為了能夠給高祖一個好印象,他們就采取了用後宮支持的方法,他們和嬪妃們拉關係,給她們送禮物,在她們麵前說李世民的壞話。這一辦法果然見了效。李建成給了後宮嬪妃們好處以後,後宮的勢力便完全倒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一邊。此後,嬪妃們經常向高祖吹耳邊風說李世民的壞話。有一次李世民的部下得罪了高祖嬪妃的父親,高祖很生氣,沒調查就把李世民召到宮中痛斥說:“你的屬下竟敢欺負我嬪妃的父親,對一般百姓,就更不知有多厲害呢!這還了得!”李世民站在一旁,幾次想申述事實,都沒被允許。

有一次,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裏放了毒藥,李世民心痛劇烈,吐了血,幸虧淮安王李神通將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這次謀害使李世民下了決心除掉對方,並得到了屬臣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