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槍手博弈的模型中,越是實力強大的槍手,能夠活下來的概率越小。這顯然是一個強者的悲劇。那麼,作為強者參與類似於槍手博弈的競爭時,要如何才能扭轉這樣的局麵呢?
許多生活中的事例證明,弱者麵對強大的威脅,要想保住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與同為弱者的另一方結成同盟。同樣的道理,在強強對壘中,強者要想扭轉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麵最好的辦法也是與弱者結盟。
在中國曆史上,蒙古聯合南宋滅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南宋末年,處於北方的蒙古軍事實力最強,金國次之,南宋最弱。本來,對於南宋來說,和金國結盟,幫助金國抵禦蒙古的入侵才是上策,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但是,基於對金國滅亡北宋、俘虜徽欽二帝的仇恨,當時的南宋朝廷采取了和蒙古結盟的政策,先是糊塗地同意了蒙古王子拖雷借到宋地伐金的要求,隨後又與蒙古夾擊金國。但是,金國滅亡之後,同樣的命運很快就輪到南宋了。1279年,南宋也亡於蒙古的鐵蹄之下。如果南宋的當政者有戰略眼光,能夠摒棄前嫌,與世仇金國結盟,對抗最強大的敵人蒙古。也許南宋和金國都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
上麵故事中蒙古的當政者無疑是一個頗具博弈智慧的高手,他懂得如果光憑蒙古的實力去攻打金國,不但要耗費自己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有可能落得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結局。唯有聯合實力最弱的南宋,才能輕而易舉地消滅金國,等到回過頭來再收拾弱小的南宋就不費吹灰之力了。事實上,蒙古的策略也正如他所想見的那樣,在滅了金國之後,隨後一舉就掃平了南宋,建立起了強大的元朝政權。
從槍手博弈中我們看到,在一個有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水平較高,弱者最好是挑起強者之間的爭鬥,自己袖手旁觀坐收漁人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助次強者一起對付強者。否則,一旦讓最強者消滅了對手,那麼弱者也將自身難保。
反過來,強者為了避免弱者與次強者采取聯盟的策略,更為了避免自己與次強者形成兩敗俱傷的結局。他就應該想方設法,拉攏對自己威脅最小的一方,從而實現強者勝出的目的。
現在社會是一個強弱分明、弱肉強食的社會。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中,有人需要充當強者,同時也需要有人充當弱者。如果沒有了弱者的參與,所有的人都成了強者,那麼強者也就不能稱之為強者了,所有的強者之間相互爭鬥結果隻可能是兩敗俱傷。正是因為這樣,強者有時更需要與弱者結盟而不是消滅弱者,所以弱者往往就能得到強者的保護。
小王、小李和小劉是同一家貿易公司的三位優秀職員,小王在他們三人之中工作能力最強,資曆也最老,小李的工作能力也很強,但資曆沒有小王老,而小劉是三人中實力最弱的一人。
三人得知下個月公司將在他們所在的部門提拔一位部門經理,需要從公司選定的兩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人,而落選的候選人也能夠得到漲工資的待遇,於是三人紛紛為之努力。小王認為小李是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小劉對自己的威脅不大,他決定要與小劉合作排擠小李。這天小王主動找到小劉希望與他達成默契,並幫助小劉取得一個候選人名額。小劉心想,按常理候選人理應是小王和小李,但如果我與小王合作就可以為自己爭取到這個候選人名額,所以決定與小王合作。
最好的結果果然是小王和小劉共同排擠掉小李,小王如願當上了部門經理,而小劉也如願得到了漲工資的待遇。
上述的事例在當今的職場之中、商業競爭中比比皆是,強者與最弱者結合排擠次強者往往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麵,既避免了身為強者的一方與次強者拚得兩敗俱傷,又能讓最弱者從中得利。
博弈論小貼士
弱者麵對強大的威脅,要想保住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與同為弱者的另一方結成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