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論中,評估一個策略成功與否,一個常見的方法是衡量它有多大能力來克服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們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就會發現最有利於成長的策略才是真正的優勢策略。除非一個策略能夠保證壓倒對手,否則,任何最初階段的成功都將轉變為自我毀滅。與人博弈時,我們一定要有縱觀全局,選擇有利於全局的策略,做最後的贏家,而不是當勝利後的烈士。
一個青年非常羨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於是他跑到富翁那裏詢問他成功的訣竅。
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來意後,什麼也沒有說,轉身到起居室拿來了一個大西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著,隻見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塊。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會如何選擇呢?”富翁一邊說,一邊把西瓜放在青年麵前。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眼睛盯著最大的那塊。
富翁笑了笑:“那好,請用吧!”
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青年,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青年還在享用最大的那一塊的時候,富翁已經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塊。接著,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塊,還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其實,那塊最小的和最後一塊加起來要比最大的那一塊大得多。
青年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沒自己的大,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贏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隻顧眼前利益的人,雖然會暫時表現得相當出色,但是卻缺少一種對未來的把握和規劃能力。
在生活中,許多人吃飯時,會遇到拚酒的場麵。許多人認為,至多喝醉而已,絕對不能示弱,因此哪怕明知酒量不敵也要在酒局中取勝。結果卻搞出了胃病,甚至胃出血,更有甚者,喝掉性命。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周圍、各種媒體報道中都是屢見不鮮的。
也有些人認為,我每次都與人血拚到底,這是“可置信”的。因此,你不要與我拚!有些時候,這種做法會獲勝,但基於對“喝醉傷害不大”的誤解,對方往往不會輕易做膽小鬼。因此,在這場鬥雞博弈中,很容易形成兩敗俱傷的結果。而那些號稱“不會喝酒、身體不適”的人,雖然沒能在酒局中發揮與人一拚的豪氣,但是他卻最大限度地維持了自身的身體健康,是避免發生意外的最好策略。
讓我們再從鬥雞博弈的角度來看看楚漢相爭。項羽於公元前209年與其叔項梁在江東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隨後的反抗秦國的大戰中,顯示出無人能敵的強大戰鬥力,被各派割據武裝推為霸主。公元前206年,義軍占鹹陽滅秦,項羽將劉邦打發到偏僻的漢中,自己也離開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關中而東返彭城立都。隨後,劉邦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接著東襲彭城。項羽即刻回兵打敗漢軍。隨後幾年,楚漢戰爭呈持久狀態。項羽屢戰屢勝,漢軍屢戰屢敗,然而項羽卻於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敗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