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失敗了,無賴般的劉邦反而勝利了。於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一直為許多人所探究。項羽從起兵到失敗喪生曆時七年,戰績輝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最後卻一戰而全軍潰敗,到底是為什麼呢?項羽最後自歎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從博弈的角度來分析,項羽的兵敗並非天命,恰恰是人為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就是,項羽起兵後,一直以起兵進的“八千子弟”為骨幹。史學家曾考證這批江東首義者的出身,發現多是些流浪、乞盜的江湖不逞之徒,雖勇武好鬥卻破壞性極強。他們縱橫天下時,戰鬥力雖勝過諸侯之兵,卻有焚殺劫掠的惡習,在關中就曾製造了坑殺秦軍降卒、攻城後焚燒洗劫一類的暴行,因此當地百姓對他恨之入骨。而劉邦初到關中便實行“約法三章”,為自己贏得了威望。
第二個原因也是與第一個原因有聯係的,那就是穩固的根據地。劉邦每次兵敗後都能恢複元氣,關鍵是有關中作為後方,能源源不斷地供應糧食和補充兵源。而項羽卻從不注重建設後方,主要靠兵威四處索糧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
劉邦雖然每次戰役都沒有能戰勝對手,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實力日益增強。而項羽雖然能夠從每一場戰役中獲得一些勝利,但實力卻愈戰愈衰。
最後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敗了給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劉邦,如果要歸咎於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那隻是一種十分淺薄的認識。事實上,項敗劉勝恰恰說明,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隻有戰略的勝利者才是最後的勝利者,是真正的勝利者。
楚漢之爭這段曆史的結局也證明了,你贏得了每一個戰役,也不一定能贏得整個戰爭。相反即使你輸掉了每一個戰役,卻依然能贏得整個戰爭。這似乎有點難以置信,但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你的最優策略是善於合作的,對手雖然可能在他的每一次交鋒中都相對得利,但在全局的優勢積累上卻無法勝過最優策略。因此,要想做最後的贏家,就必須有全局優先的觀念。
博弈論小貼士
在競爭中,即使每一次博弈中你的最優策略都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但它最後還是能為你贏得全局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