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嘴生活秀2(3 / 3)

隻有為朋友保守秘密、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的信賴,友誼才能不斷加深。反之,如果不把為朋友保守秘密視為一種義務與責任,反而熱衷於蜚短流長,不但會失去朋友,而且還會失去周圍同事對你的信賴,你最終還是逃不過孤家寡人的命運。

4錯了,就應道歉

如果你錯了,就及時承認。與其等別人提出批評、指責,還不如主動認錯、道歉,更易於獲得諒解、寬恕。凡是堅信自己一貫正確,發生爭端總是武斷地指責對方大錯特錯,從不認錯、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易交難處,永遠缺乏知心朋友。

如果我們由於自身的孤傲和不安全感寧可讓友情出現裂痕也不願意說“我錯了”這句話,那實在是愚蠢之至。諾曼·皮勒說過:“真正的道歉絕不隻是簡單地認錯,而是對你說過或做過的有損友好關係的言行表示真誠的歉意,並真心實意地希望友誼得以修複。”

1755年,在競選弗吉尼亞州議員的辯論中,23歲的上校喬治·華盛頓說了一些侮辱小個子對手潘恩脾氣暴躁的話,對方當即用桃木拐杖把他打倒在地。站在一旁的士兵立刻衝上去,想為年輕的上校報仇,華盛頓本人卻從地上爬起來阻止了他們,說他會處理好此事。

第二天,他寫信給潘恩,邀請他在一家酒館同自己會麵。潘恩到達後,本以為華盛頓會要求他先表示歉意,然後與他進行決鬥,誰料,華盛頓卻先對他表示了歉意,並主動伸出和解之手。

道歉並非示弱。一個人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是需要勇氣的。人際關係是生活中最難處理的事情,人都免不了有出錯的時候。一旦錯了,就得道歉,隻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真心實意的認錯、道歉就不必強調客觀原因、做過多的辯解。就是確有非解釋不可的客觀原因,也必須在誠懇地道歉之後再略為解釋,而不宜一開口就辯解不休。否則,你對自己的錯誤實際上是抱著抽象否定、具體肯定的態度,這種道歉,不但不利於彌合雙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會擴大裂痕、加深隔閡。道歉需要誠意。雙方成見很深,當對方正處在火頭上,好話歹話都聽不進時,最好先通過第三者轉致歉意,待對方火氣平息之後,再當麵賠禮、道歉。有時當務之急不是先分清誰是誰非,而是要求雙方求同存異去對付共同麵臨的困難或“敵手”。如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如一方先主動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緊張為和諧,乃至化“敵”為友,雙方合作共事。

誠心誠意的道歉,應語氣溫和、坦誠但不謙卑,目光友好地凝視對方,並多用如“多包涵”、“打擾了”、“請指教”等禮貌詞語。道歉的語言,以簡潔為佳。隻要基本態度已表明,對方也已通情達理地表示諒解,就切忌哆嗦、重複。否則,對方不能不懷疑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惟恐他不諒解。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錯了就及時承認,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就會大為減少,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也會和諧得多。

5善於指出朋友的缺點

朋友相處長了,或許你會發現朋友的一些缺點,但是你采取不恰當的方式指出他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不良的後果。假如你不是正麵地反對對方的意見,而是用“我想”、“假如”、“你看”、“我還有另一個想法,不知……”等字眼委婉地表示出來,也許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斯哥特和吉裏在學校是同室好友,關係十分緊密。然而,考試期間,隨著學習壓力增大,兩人相互產生了不滿情緒。下麵這段對話後兩人的友情出現了裂痕。

吉裏說:“你上班幹嘛非得把全宿舍的人都鬧醒?”

斯哥特說:“你以為我樂意早上5點就起床去那臭熏熏的廚房裏幹活吧?我父親可不願一年到頭供養我,我得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你自己也清楚你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懶的家夥。”

吉裏說:“哦,別來這一套。昨晚一直看書到兩點的是誰?誰又說什麼?難道你就不能輕一點嗎?就不稍稍考慮一下別人!”

斯哥特被戳到了痛處,也就不顧一切地反擊過去。這也是我們受人批評而發火時的一種本能反應。

假如我們都不那麼感情用事,而采取負責的態度表示自己的不滿,就可以避免朋友的怒氣,至少可減少朋友發怒的可能性。如果吉裏當時能這樣談起,就完全可以避免一場爭吵:

“我想告訴你,我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這些天的考試使我過於緊張煩躁,昨晚我沒有睡好,今天5點又被你弄醒,我心裏有點惱火,你似乎沒考慮過我的休息。”

聽了這些話,斯哥特或許就會明白自己的過錯,但不會發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贏得朋友的友誼。在說話時,不要因對方一件事沒做好,就說些不順耳的話,小則造成不愉快,大則失去真誠的友誼。

指出朋友的缺點時,不僅要使用委婉的話語,還要注意不要當眾批評朋友,免得讓朋友在眾人麵前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