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和演講是人生的一大舞台,是人生的另一張麵孔。每一張臉都可以是漂亮的,如何融風格、品位,智慧為一體,行走在這個世界上揮灑著生命的真本色,使之脫口成“名”脫口成“秀”關鍵是如何掌握這一手。
1一言破的
民國時期,科學家竺可楨在浙江大學任校長,深受師生的愛戴。
一天,在聯歡會的節目單上,有“校長訓話”。
竺可楨一看,感到在聯歡會上來個“訓話”,實在不妙。於是,他在講話時說:“同學們,‘訓’字從言從川,是信口開河也。”
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例(1)
裏根總統訪問加拿大,在一座城市發表演說。
在演說過程中,有一群舉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時打斷他的演說,明顯地顯示出反美情緒。裏根作為客人到加拿大訪問的,作為加拿大的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這種無理的舉動感到非常尷尬。麵對這種困境,裏根反而麵帶笑容對他說:
“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經常發生的,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可能他們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例(2)
亨利·克萊是位溫和的蓄奴派領袖,在對待奴隸問題上他被人諷稱為“偉大妥協者”
但有一次,他在演講中觀點略有變化,便有幾個奴隸主想用“噓噓”聲壓倒他的聲音。而克萊則向聽眾喊道:“紳士們你們聽到這些聲音嗎?這就是真理的甘霖撒落在地獄的火焰上發出的聲響!”克萊這種解套手法高明之處不露聲色,溫和得讓敵人無地自容。
2“秀”在人為
楊小樓(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劇《青石山》時,扮關平。演周倉的老搭檔有事告假,臨時由一位別的花臉代替。這位花臉喝了點酒,到上場時,昏頭昏腦地登了台,竟忘記帶不可缺少的道具——胡子。
楊小樓一看要壞事,心想演員出錯,觀眾喝倒彩可就糟了。靈機一動,臨時加了一句台詞:“呔!麵前站的何人。”
飾演周倉的花臉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俺是周倉——”這時,演員得做一個動作:理胡子。這一理,把這個演員給嚇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轉,口中說道“的兒子!”
楊小樓接過去說:“咳,要你無用,趕緊下去,喚你爹爹前來!”
“領法旨!”那演員趕緊下去戴好了胡子,又上台來了。
例(1)
1942年,戲劇家洪深在桂林寫了一個劇本,劇中有一反麵人物叫張經理,可是戲上演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來,廣西銀行經理也姓張,硬說這個戲是諷刺他的,不讓演。
洪深為此立即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布:“我寫了一個戲,其中有個反麵人物叫張經理,想不到本地也有一個張經理,並提出了抗議。現在我決定,把張經理改成洪經理,今後我寫的戲中的壞蛋全都叫洪深”。
由於他的幽默和靈活,救活了一出好戲。
例(2)
一次,建築學家梁思成做古建築的維修問題學術報告。演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
演堂為之愕然,以為是“無恥之徒”。這時,梁思成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後來在美國裝上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理古建築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例(3)
國民黨元老於佑任精於書法,尤善草書,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備酒筵請他寫字,飯後拿來紙筆,於佑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揮毫,留下一行“不可隨處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這行字請教於右任,於右任知道自己酒後失筆,連聲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於是叫人取來剪刀,將一行字剪成幾塊,重新拚排,說:“你看,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銘嗎?”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謝。6個字重新安排,原來是:“不可小處隨便。”
例4
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有一次請一位在軍界做事的朋友到飯館吃飯。飯畢,飯館侍者到他們飯桌邊收費,他就從鞋墊底下抽出幾張鈔票交給他。他的朋友很詫異地問:“鬱兄,你怎麼把錢藏在鞋子裏呀?”
鬱達夫笑笑,說:“這東西過去一直壓迫我,現在我也要壓迫它!”
有一次,鬱達夫應邀演講文藝創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寫了“快短命”三個大字。
台下的聽眾都覺得很奇怪,他接著說:“本人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個字就是要訣。“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簡扼要;“命”就是不離命題。演講和作文一樣,也不可以說得天花亂墜,離題太遠,完了。”
鬱達夫從在黑板上寫那三個字到說完話的時間,總共用了不到2分鍾,正合乎他所說的三原則——“快短命”。
3避其鋒芒
佩裏戈爾是法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在一次聚會上,他坐在斯梯爾夫人和美人雷卡米埃夫人中間,他的注意力明顯地被後者的美貌吸引了。
斯梯爾夫人不甘寂寞,打斷他們的談話說道:“佩裏戈爾先生,如果你我和雷卡米埃夫人同座一條船上,船失事了,而你隻能救一個人上岸,那麼你救誰呢?”佩裏戈爾朝她深深一躬,回答說:“夫人,您無所不知,所以當然肯定知道怎麼遊泳。”言下之意,我不會救你。可又不明說而且避其主題,從側麵奉承既不失禮節,又說出了自己的意思,一箭雙雕。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例(1)
年輕的聶守信對音樂特別敏感,大家都說,隻要能從他耳朵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裏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聯歡會上,聶守信表演節目後,大家拍手稱好。總經理送給他禮物,並把他稱為“聶耳博士”。他笑著對大家說:“你們硬要把1隻耳朵送給我,也好吧,4隻耳朵連成一串,不像一個炮彈嗎?”(“聶耳”的繁體字成“聶耳”)
從此,聶守信改名為聶耳。
例(2)
1945年,我國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在重慶展出漫畫《貓國春秋》,當時在渝的許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宋雲彬、王琦等都應邀前往,參加首展剪彩儀式。
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你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古怪,自稱為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