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
英國天文學家約翰·傑爾舍利臨終的時候,神父坐在他的床頭,喋喋不休地對他大談其天國之樂。
“對我來說,人生最大的賞心樂事,”傑爾舍利打斷了神父的話,“莫過於能看到月亮的背麵了。”
例(4)
英國科學家查理·羅勃·達爾文在一位移居鄉間的故友家作客。友人的兩個孩子蓄意趁機逗弄一下這位顯赫的科學家。他們捕捉了一隻蝴蝶,一隻蚱蜢,一隻甲蟲,一條蜈蚣,取下蜈蚣的軀體,撕下蝴蝶的翅翼,拔下蚱蜢的大腿,摘下甲蟲的腦袋,小心翼翼地拚湊起來,粘合成一隻奇形怪狀、肢體異樣的小昆蟲。然後他們把它放在匣子裏,帶到達爾文的跟前。
“我們在地裏捉到了這個昆蟲。達爾文先生,您能否告訴我們它屬於哪一種類型?”
達爾文看了一下,隨後又向孩子們瞟了一眼,微笑地說:“孩子們,你們留意了沒有:在捕捉的時候,它們會不會叫?”
“會叫的。”他們回答,彼此用臂膀打著暗語。
“既是這樣,”達爾文說,“那是一個‘叫’蟲。”
8以得報怨
有個漁夫捕到一條色澤豔麗、鱗光璀璨的魚,這種魚一輩子也沒有見過。他想:如果把這條魚拿到市場上去賣,也賣不到幾個錢,不如送進宮裏獻給國王,他喜歡的話,說不定能給我一大筆賞錢。
漁夫打定了主意,就把魚送給了國王。國王見了這條奇怪的魚,非常高興,便下令賞給漁夫一百枚金幣。
國王身邊的一個大臣,看到漁夫得了那麼多錢,很不高興。他附到國王的耳邊悄悄說:
“陛下,為這麼一條魚付出了一百枚金幣,太不值了!”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叫我怎麼辦呢?”國王低聲對大臣說。
“這個容易,”大臣獻計說,“陛下可以問問這個漁夫,這魚是公的還是母的。如果他說是公的,您就說要母的;如果他說是母的,您就要說是公的。不管怎麼說,您都可以把賬賴掉。”
國王聽了高興得不得了,便問漁夫:
“這魚是公的還是母的,你知道嗎?”
漁夫回答說:“尊敬的陛下,這是一條反複無常的共生體魚!”漁夫的回答可謂天衣無縫,讓對方無計可施,這種解套方法叫做進退自如。
例(1)
當英國熱力學專家開耳芬老年時,常抱怨時間過得太快:“一分一秒是太短促了,我們需要長一些的時間量度。”
他無法調節時間,隻能加快工作、整天忙碌。他計劃中的工作夠搞“兩個世紀”,而他的難題是這無法在“一輩子”中完成。他永遠在那裏工作,馬不停蹄——直到他養的名叫“鉤嘴博士”的那隻鸚鵡,用它尖利的叫聲對他嚷道:“開耳芬爵士!開耳芬爵士!開耳芬爵士!閉嘴!閉嘴!”
例(2)
英國物理學家依撒克·牛頓有一次寫信給他的朋友洛克,毫不留情地批評了他的著作。在收到洛克的極為不滿的信後,牛頓複信說:“我記得我給你寫過信,但不記得信裏對你的書說了些什麼。請你把信抄給我,我將盡可能加以解釋。”他抱歉地解釋說,“當時,我由於坐在爐火旁,所以不能控製自己的肝火。”
例(3)
弗蘭西斯·克裏克,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成名後,每天有大量的人來訪和來信,使他應接不暇,無法工作。後來,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設計印製了一種“萬能的複信”,信上說:
“克裏克博士對來函表示感謝,但十分遺憾,他不能應您的盛情邀請而給您簽名;赴宴作講演;參加會議;贈送相片;充當證人;擔任主席;為您治病;為您的事業效勞;充當編輯;接受采訪;閱讀您的文稿;寫一本書;發表廣播講話;作一次報告;接受名譽地位;在電視中露麵……”
對方的來信提出什麼要求,他就在相應的地方作記號答複。很快,他就從難於應付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了。
例(4)
英國植物學家、作家約翰·希爾因為未能被批準加入家皇家學會,一直耿耿於懷。有一次,他從樸茨茅斯給學會寄來一封信,信中他編造了一例神奇的病例:一名水手從桅杆上摔下來,跌斷了一條腿。醫生用繃帶替他紮牢後,給他用焦油冷浸,效果奇好,3天內他的腿就恢複如初了。這一案例引起學會認真的討論。誰知不久學會又收到約翰·希爾的來信,說他上封信上忘了說明那條斷腿是木頭做的。
例(5)
有一個英國勳爵,擦破了點皮,受了一點輕微的傷痛,就去召請著名的外科醫生塞繆爾·夏普。夏普給“病人”檢查後,立即吩咐勳爵的仆人趕快跑到藥房去取藥。
勳爵聽到這急促的吩咐後,臉色都嚇白了。他緊張萬分地問外科醫生:“我的傷口看來很危險吧!”
“是的,如果您的仆人不盡快跑的話,那麼我擔心……”
“將會發生什麼意外……”
“我擔心,在他回來之前,您的傷口已經愈合了。”
例(6)
一天,有人問英國光學權威W·S·富蘭克林:“為什麼一個物體在我們視網膜上的像是倒立的,而我們卻不感到物體是倒立的呢?”
富蘭克林想了一下回答說:“當你兩耳同時聽到一個嬰孩子啼哭時,為什麼馬上能肯定啼哭的不是雙胞胎呢?”
9急中生智
1832年,亞伯拉罕·林肯隻是軍隊中一位年輕的上尉。一天,他率領他的一排人在行軍途中遇到了一道柵欄。
林肯對訓練,戰術和隊形的知識知之甚少,一時不知按正規軍的條例該如何應付這種場麵,於是,他急中生智,命令說:“停止前進!解散!兩分鍾後在柵欄的另一側集合!”急中生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顯現,都能即興發揮。
例如俄國沙皇召見謝甫琴科,文武百官都對沙皇低頭鞠躬致敬,隻有謝捕琴科昂首站在一邊,沙皇大怒,問道:“你是什麼人?”“我是謝甫琴科。”
“為什麼不低頭?”“因為您想見我,如果我也像他們一樣低頭鞠躬,深深地彎腰敬禮,您怎麼能看得到我們容貌?”沙皇“召見”要看謝甫琴科的容貌而謝甫琴科卻讓沙皇看自己的頭頂豈不違抗了沙皇的命令,這樣回答使沙皇也不得不了了之,這是高手解套,語言解套的絕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