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鄧小平說,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很好,這也是對貴賓的歡迎,當然,北京的天氣比較幹燥要是能借一點倫敦的霧,那就更好了。我小時候就聽說倫敦有霧。在巴黎時,聽說登上巴黎鐵塔,就可以看見倫敦的霧。我曾經登上過兩次,可是很遺憾,都沒有看到倫敦的霧。
女王丈夫愛丁堡公爵說:倫敦的霧是工業革命時的產物,現在沒有了。
鄧小平風趣地說,那麼“借”你們的霧就更困難了。
愛丁堡公爵說:可以借點雨給你們,雨比霧好,你們可以借點陽光給我們。
這種寓意寒暄,雙方都說得十分高雅而得體,鄧小平說的是英國貴賓到來不僅人和(中英友好)而且天時(天氣很好),也透露了自己留學法國的經曆,還表明了他對霧都倫敦的認識和了解。
愛丁堡公爵的答語是對英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的意見,來談判卻奠定了談判的基礎,可想而知,政治家的口才需要的是知識和語言的藝術,值得我們借鑒。
例(1)
在一次談到中日關係時,周總理引用了中國的俗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這句話既顯得大度,又不失友好,明確了中國政府對中日曆史及未來的立場。
又如,中美斷交20多年後,尼克鬆總統首次來華訪問,雙方領導人見麵之時,如話語不當,就會給後麵的談判帶來影響,尼克鬆此時運用了比喻手法,說了一句:
“我們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
這句話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基礎,成功地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使雙方心理距離得以縮短。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於雙方的說話和諧起到一個很主要的作用。
例(2)
威爾遜任新澤西州州長時,接到來自華盛頓的電話,說一位議員剛剛去世了,而這位議員也是威爾遜的好朋友,威爾遜深感震驚和悲痛,立即取消了當天的一切約會。幾分鍾後他接到了新澤西州一位政治家的電話。“州長,”那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希望代替那個議員的位置。”
“好吧,”威爾遜對那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到反感,就慢吞吞地回答:“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我本人沒有意見。”
麵對這位迫不及待地企圖登上議員位置的新澤西州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爾遜非常委婉的卻不毫不留情的予以嘲諷和回擊,運用對方得到“位置”的概念,而故意將死去議員殯儀館的位置加以調換,在生活中這種事例很多。
例(3)
有一次哥德與他的一個對手在一條狹窄的羊腸小路上相遇了。
他的對手氣勢洶洶地說:“本人有個習慣,從來不給蠢豬讓路。”
哥德微微一笑,向後退一步說:“本人的習慣恰恰相反。”然後給他讓開個路。歌德借用對手的話,巧妙地諷刺了對方。
在邏輯上,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票”在公交車上售票員一說,就知道是汽車票,在火車上,說“票”指的是火車票,巧換概念就是在論辨中故意曲解某一詞語在對方論辨中的意思,巧換意思,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大師們就是利用日常特定環境,以雄辯的口才獲得成功。
2婉語妙用
古代有位賣矛盾的商人,他首先拿起矛說:“我的矛世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刺穿,”隨後他又拿起盾說:“我的盾,能夠擋住世上任何堅硬的東西。”旁人對他說:“那麼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商人說不出話了。
作為政治家,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用婉轉語言的高手。在他當律師的時候,一次得悉朋友的兒子被控為謀財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師的資格,到法院查閱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關鍵在於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福爾遜發誓說:10月18日月光下,清楚地目擊殺人者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對此,林肯要求複審。
在這場精彩的複審中有以下一段問答:
林肯問福爾遜:“你發誓說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爾遜回答說:“是的。”
林肯問:“你在草堆後,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米能認清嗎?”
福爾遜,“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看清他的嗎?”
福爾遜:“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照亮了他的臉。”
林肯:“你能肯定在11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