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我們要做墊腳石(3 / 3)

14.在現有的教育體製下,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弟子規》,孩子們的變化會有多大?我還了解到,他們並不很讚成把孩子作為一種傳統道德的載體,而希望孩子們去了解傳統文化、去鑒賞。您對這個觀點是怎麼看的?

答:我們看到很多亡國之君很有才華,就是把中國文化拿來鑒賞。已經亡國了,還在那裏作詩,都不知道中國文化是要利益他的人民、利益每一個人的家庭。所以人生要懂得輕重、懂得先後,而應試教育所教的課程也都不離開做人處事。當每一個老師都了解到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他就會在他的教學當中,以至於他在跟學生的相處當中,把整個聖賢處世待人的態度完全融入在教學跟生活中,這個時候孩子的變化就很快。

我自己帶過一個班,接手的時候隻剩四個多月他們就要畢業了。班裏有“四大天王”,當然不是唱歌很厲害。但是我很明顯感覺到這些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有人用心愛他們、教他們。所以後來我帶了四個多月,這些孩子跟我的感情都很好。其中有一個孩子在第二次考試的時候,衝到了全班第五名。我有一個字一個字對著他教嗎?沒有。他對老師生起了尊敬、生起了感恩心,他的能力會快速提升。

在畢業的那一天,我帶著孩子走出校門。這是學校很有意義的一個環節,畢業典禮最後老師帶著孩子,親手把孩子送出去。當我帶著我這一班學生要走的時候,我用眼睛餘光看到這個男孩一直在掉眼淚。走到一半,我又看,他還在哭,我就想過去安慰安慰他。我轉頭回去,心裏想:左手握住他的手,右手拍拍他的肩膀。正當我的左手把他的手握住的時候,這個孩子抓著我的手大聲說到:“老師,謝謝你!老師,謝謝你!”喊了好幾聲,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當我把這一班學生送出去以後,我明白了一個真理:真的不是我們在教學生,是學生在成就我們人生的使命和愛心。

這個孩子告訴我,沒有孩子不能教,“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不斷地在模仿父母、老師,父母、老師時時叮嚀小孩。所以這也告訴我們:

“身教大於言教”。今天推展中國文化、推展經典,不是先讓小孩子做、小孩子學,誰要先學啊?父母、老師要先學,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父母跟老師在孩子的人生當中是同等重要,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15.這是我第三次來聽您的課了。每次聽完之後,我都有很大的收獲。但是日子一久,我那點兒收獲就又被世俗的事情所漸漸地掩埋了。所以我想知道,沒有老師在旁邊叮囑、沒有老師的話,我自己該如何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很多事情也能夠很從容地去麵對,能很持久地去做?

答:這一段時間常常有朋友會問我相關的一些問題,我的感受就是:

問題都是想出來的。真正依照聖賢教誨去做,不會有這些問題。因為現在我們自己本身還沒有具備判斷是非、善惡、利害的能力,剛開始接觸嘛,假如遇到事情還順著我們以前的一些思想見解,那很可能就會有很多煩惱出來。

我們剛開始修學時,要先遵守一個原則,叫“隨順聖賢的教誨”。我們在處世待人當中,起心動念都依照聖賢教誨,不依照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因為聖賢的教誨是智慧、是理智,一個理智的人一定會把很多的危機轉化掉,能夠轉化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

那該怎麼依照聖賢教誨?《四庫全書》有多大,大家知不知道?《四庫全書》從我們生下來開始會看書,看到你這一輩子死了還看不完,它要好幾台卡車來載才行。但是求學問不在多,在精,在能掌握綱領所在,綱舉則目張。所以諸位同學,聖賢的教誨可以是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濃縮成一本《弟子規》。《弟子規》中,夫子把聖賢之道的七個綱領舉出來,我們隻要好好地圍繞這七個綱領下功夫,就能契入聖賢的境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七個綱領。所以我們這個修學的過程,一定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都是一個過程。大家要越挫越勇,不要放棄,我們要時時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以前人家對我們無禮的時候,我們馬上就破口大罵;後來因為開始讀《弟子規》了,知道“言語忍,忿自泯”,言語自然就忍住了,彼此的衝突就沒有了。對經文本來是陌生的,但是因為每天讀誦,越來越熟,時時會提醒自己。時時能提起聖賢教誨,那錯誤的觀念就怎麼樣?本來常常想的,現在越來越陌生了,不熟悉了,整個境界就轉過來了。

所以我也向很多人開藥方,開的藥方是早晚把《弟子規》讀一遍。這一帖藥三個月一定見效,早上讀一遍,晚上讀一遍。但是要在清醒的時候讀哦,你不要早上起來在那裏邊打瞌睡邊念,晚上累得半死,躺下去說“要讀一遍”,讀到“父母呼,應勿緩”就睡著了。這樣不行,這樣不算數。要清醒的狀態吸收才會快,早晚讀一遍,三個月見效,我們的觀照能力會變得很強,隻要我們堅持去做。

再來,要先有信心。諸位同學,你相不相信這一本書可以解決你人生所有的煩惱?你們都沒看過,怎麼會這麼相信?有一次我在講課時問學員:你們人生最難解決的問題現在提出來,我用這一本書,用裏麵的智慧就幫你破掉,有沒有信心?人世間大家覺得最難處理的是什麼關係?夫妻關係最難處理,不然離婚率為什麼那麼高?這個離婚現象一定要控製,不然社會會動蕩。

夫妻關係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弟子規》能不能解決?可以解決。你看夫婦相處最容易衝突的是什麼?言語嘛。我們常常會聽說某一個人被先生打得很慘,那是結果,原因在哪裏?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太的嘴特別快、特別狠。有一位母親離婚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離的婚,後來她又交了一個男朋友。有一次她罵那個男人,他就打她。旁邊的人就說:“你先把嘴巴閉了吧,他就不會打你了。”她說:“他打死我,我也要罵。”旁邊圍成一團了,大家也束手無策。“言語忍,忿自泯”,言語忍下來才會讓對方生慚愧心。

有一次我講完課之後,有一位太太來聽課,聽完以後回去就跟他先生說:“那件事是我不對,我跟你道歉。”她先生結婚這麼久沒聽過她說對不起,愣了一下然後說:“那件事明明是我不對,你還跟我道歉?”你看其實都知道自己不對,就是咽不下那一口氣。他接著說:“明明我不對,你還跟我道歉,那我就不是人了。”所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再來,金錢上也很容易衝突。言語當中有很多忌諱,絕對不能罵對方的父母、罵對方的親人。一旦罵了,這一輩子隔閡就很難去除了。所以障礙都是誰造成的?自己造成的。今天婆婆生病了,不等先生講,你就把錢送去了,甚至於帶你婆婆去看醫生都是你掏腰包。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會怎麼樣?感動不已啊!說不定哪天就帶你去看電影,對不對?所以,《弟子規》裏的每一句都能解決人與人的衝突,是我們不肯學。人與人的問題哪有那麼複雜?

16.我自從聽了您的講座以後,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秦孝公的時候,商鞅說治國之道有兩種:一種是王道,一種是霸道。王道就是以道德來治國,霸道是以法製來治國。現在這個社會追求法律的不斷完善,要是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總是說要促進哪種法律條款的出台。我覺得這是一個矛盾。

答:諸位同學,學習要學好的,不能學不好的,學不好的越學越糟糕。現在犯罪率最高的地方,也可能是法律最健全的地方。為什麼?你要罰他,他就偏偏躲給你看,這樣反而激勵他把聰明用到如何不被看到犯錯,而不是不犯錯。所以這個隻能治症狀,絕對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所以我們的領導人有這個見地,強調的是“以德治國”。這個才是真正能長治久安的方法。夫子在《為政第二》當中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個“免”是什麼意思?這個“免”不是不做,是做了以後不要被看到。西方關於婚姻的法律完不完善哪?但是背著另外一半幹壞事的人,比例高不高?結婚以前財產公證,那還結什麼婚?那個動作做了,就代表還沒結婚就想到要離婚。“道之以政”,這個“政”是壓他,沒有用的。

很多人說要有威勢、威嚴,威嚴有三,第一種是“道德之威”,我們看到胡主席、溫總理,我們很尊重。上一次印尼海嘯當中,我們的溫總理在去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他的飛機上放了所有的救援物資。其他的國家看了都傻眼了,他們是來開會的,而總理是馬上就幹!這讓所有其他國家看到了中國人那種仁慈之心,這是總理承傳了我們中國的文化。

全世界第一個發現世界的是誰?是鄭和,不是哥倫布。據說鄭和早哥倫布一百多年發現了美洲,世界都繞過了,南北極都有到。哥倫布的船很小,鄭和的船是太和殿的兩倍長,這個都有記載的。鄭和走過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對人家發動侵略,但西方才興盛了兩三百年,把整個世界搞成什麼樣子了?所以要救這個世界,中國人聖賢的思想一定要出來,不然沒救了。世界沒得救了,我們也活不了,“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國與國的對立時,我們一定要幫忙化掉矛盾,不然一方說“氣死我了”,核彈就引爆了。你說“打到其他國家不幹我事”,那是不可能的。核彈一爆炸,整個地球都會晃動。所以大家休戚與共啊,仁愛的智慧不能隻由中國人學了,要傳遞出去,這是“道德之威”。

還有,“道德之威者”會造成什麼呢?“成乎安強”,父母有德行,孩子在這個家庭的成長非常安心、非常感佩父母。所以人都安心,家庭會越來越強,國家亦如是。

第二種是“暴察之威”,是用暴力。這個“察”是每天拿著放大鏡看人家做得不對的事,這樣會讓人很不舒服。結果感來的是什麼?家庭、團體越來越衰微。

第三種是“狂妄之威”。孩子跟父親一般高了,拳頭還比父親大一點兒,他會說:“爸爸,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你不要逼我。”父親責令“你給我去讀書”,自己卻蹺著腿在那裏喝酒,誰服得了啊?“狂妄之威”感來的是什麼?是滅亡。夏桀那麼暴虐,臣子都規勸他:“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夏桀說:“太陽會滅亡嗎?”他這種傲慢的、狂妄的態度傳到民間去,民間回應他說“予及汝偕亡”,白話叫“我跟你拚了”。所以亡國之君統統是狂妄的,他感來的就是亡國。

現在的企業,花了大量的精力考核員工認不認真工作,然後還派一大堆人員在那裏盯來盯去。這樣下去不得了,會累死人。我們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成立至今,從來沒有打過卡,也沒有任何要求,都是自動自發,因為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理想啊。我們要對得起家庭,對得起社會、國家,還要對得起我們的祖宗,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本來就應該盡的本分。大家有這一份共識了,互相扶持、互相幫忙,工作起來很高興。很多同事都以公司為家,我們彼此都惺惺相惜,沒有任何的考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德行就能感化另外一半,感化一個團體裏麵的人員。我們有一個朋友他是當老板的,一開始沒學《弟子規》,沒學聖賢教誨,他每天在那裏想:我是老板,他們要尊敬我,要給我行禮。結果常常員工都很被動,他自己也氣得半死。後來他學了《弟子規》,他轉了一個念:當領導人要以身作則。所以他不再要求別人,主動地跟他的員工鞠躬,問候他們的家庭狀況。現在所有的員工對他都非常有禮,也很支持他。他說:“以前拚命求他們尊重都求不到,現在不去求,隻是想著我要先做好榜樣,他們的回饋反而非常快速。”

所以要用德、要用禮,才能夠真正讓家庭、團體有羞恥心,而且有好的人格、好的處世待人的態度。但是法律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最起碼症狀不能讓它惡化。先伏住,然後趕快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我們之前也提到,我們這個民族幾次的盛世,都沒有花很長時間。

17.我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學是以人的欲望為本,來研究怎樣提高效率。西方經濟學講要激發人的欲望,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人應該滿足。但是現在國家在發展,必須要發展經濟,要向西方去學習,這種衝突應該怎樣去看待?

答:我們要去學西方,西方經濟很好。但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經濟很好的地方,已經透支了後代子孫不知道幾代的錢。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人的世界不可能出現的。那他們為什麼幹得出這些事情?“隻要我享受就好了,我還管那麼多幹什麼?”中國的為人父母者、為人長者,心裏想:我要怎麼利益我的後代子孫?所以諸位不要隻看到表象的東西,資本主義越發達的地方,表麵功夫做得越多。資本主義企業平均壽命四五十年,很多企業差不多二十年就開始敗了。這也告訴我們富不過幾代呀?(答:三代。)什麼三代?諸位同學,你要不學連一代都過不了?這些都是前五百強呢,其他的就像辦家宴一樣。

現在用中國聖賢智慧來經營企業的太少了。大家注意去看,現在蓬勃發展的企業大都在學中國聖賢的智慧。中國現在的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2.9年,胡鬧嘛!那不是自己受害,你垮下來誰沒飯吃了?不隻自己垮下來,連父母、親戚的錢統統被你敗掉。所以“義在利先”,道義一定在利的前麵。

在中國連續七年被評為“最有潛力的企業”隻有兩家,其中一家是同仁堂,同仁堂難道是西方經營嗎?它的創始人想的是什麼?連名字都在告訴後人:同修仁德,濟世救人,所有病人都要一視同仁,有這樣的態度你才能夠行醫呀!“非典”的時候,我們國家規定一帖藥隻能賣七塊,但是本錢是九塊。很多企業說賣出去一帖就虧兩塊,不做。但是同仁堂不隻做,還把一些生產藥酒的廠先停下來協助生產。什麼錢最好賺?藥酒。加班加點生產了三百萬服藥,虧了六百萬。它虧了嗎?中國人說“吃虧是福”啊。結果他們那一年的營業額不隻沒有降低,還有提升。其他的藥銷售量都很大,因為同仁堂贏得了民心。我們要學!要學三百多年不衰的道理。不要去學玩兒一下就倒下來,害了自己又害了一堆員工。

最精辟的經濟學就在《大學》。企業都沒有找到根本。全美第七大企業——安然集團已經倒了,用無德的人,做假賬,所以被搞垮了。全美第四大會計事務所幫它做假賬,做一個禮拜可得幾百萬美金。結果第七大企業垮了,第四大會計事務所同時垮下來了。短視近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大學》告訴我們“財散人聚”,一開始就想著自己的利潤,那個做不長久,道義才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