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小寶,你今天怎麼讓爸爸先吃了?”“哦,我們陳老師告訴我們‘長者先,幼者後’。”爸爸帶他出去買衣服的時候,他說:“爸爸,我今天不買了,因為《弟子規》當中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他的父母會不感動嗎?諸位同學,我們在人生中的這些境緣當中是動態的,不是固態的。你應該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緣分越來越好,而不是被現前的情況給嚇退了。所以我們要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缺乏愛的孩子,我們要先想著怎麼愛這個孩子。
7.考上離家遠的學校,父母很不希望子女去,但子女又堅持要去。
母親擔心得不得了,幾乎吃不下,也睡不著。是該勸子女要孝順父母,還是勸父母要放下呢?
答:你要勸父母放下,那你自己放下了嗎?先不要要求別人。父母的那一份擔心的源頭是什麼?父母擔心的源頭是我們自己的德行不夠啊,沒有辦法讓他們完全放心。既然是這個原因,當然是好好先把德行提升好,讓父母放心了,那這一輩子到哪兒都沒問題了。
但說實在話,我是非常希望待在家裏奉養父母。能幫媽媽按按摩,能幫媽媽泡泡腳、洗洗腳,那是人生之大樂啊!大家可不要有樂不會享啊。
子路在寒冷的冬天,希望他的父母吃到白米,於是他走百裏之遠,扛著一包米回來,然後歡歡喜喜看著父母吃。後來自己在楚國當了大官了,鍾鳴鼎食,他吃不下飯哪。他說:“我的父母吃不到這個飯哪,這個飯遠遠不如我扛百裏的路給我父母親吃的那個飯,那個飯才香啊!”而我們要跟父母這麼親,很重要的是要常常用心跟父母交流。父母明白我們的心境,就會少操很多心。你不要讓父母猜你,要很真誠地把自己的心境常跟父母交流,把自己的成長告訴父母,讓父母安心。
8.請問蔡老師,您是如何在經典中找到信心的?可否分享您從自卑到自信的過程與經驗?
答:什麼人有福氣呢?相信聖賢人、相信祖宗、相信自己師長的人有福氣。因為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的祖宗聖賢不會騙我們。這些聖賢人不願意讓人起一點點兒的不愉快、不高興,他們怎麼可能會騙我們呢?所以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隻要我們有決心,我們也能透過努力,像大舜一樣成為聖人。隻要肯斷惡修善,一生就能有聖賢人這樣的成就。我對他們的話沒有懷疑,相信自己有明明德、有本善的心,所以人生就轉過來了。
當自己壞的習慣現前的時候,要提高警覺:這個是假的。隻要我們好好依照經典,依照《弟子規》去對治自己的壞習慣,壞習慣慢慢就改掉了。
我在澳洲淨宗學院學習時,心裏想著一舉一動都要當榜樣,連吃飯也要當榜樣。而我拿筷子不夠莊嚴,什麼樣叫莊嚴呢?“龍含珠,鳳點頭”。
所以我就下了決心這樣來拿筷子。二十多年的習慣,一下子要改,好不好改?真的不好改。我前三天吃到什麼程度呢?真想把筷子一摔,不吃了。
夾菜時筷子掉了好幾次,真的性子都快受不了了。但後來堅持下來,既然已經要走教育小孩的路,就要“行為世範”。
其實說實在的,人為什麼會退縮?因為決心下得不堅定。下得堅定絕不往後退,就勇往直前了。曆史上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心境。結果一個禮拜以後,我學會了,拿起來自在多了。然後一兩個禮拜以後,我突然想了一個問題:我以前怎麼拿筷子的?已經想不起來我以前是怎麼拿筷子的。所以今天你麵向光明,黑暗就消失了,以前怎麼壞的都想不起來了。你覺悟以後,當下就清淨自在了。而那些壞的習慣,不是真實的東西,也不是你的本善之心應有的東西,要早一點放下來過好日子。
9.請問老師,您是何種因緣接觸經典而欲力行,甚至做推廣弘揚的工作?
答:很幸運的是,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我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講經,當時很感動,老人家能夠把人生的道理講得這麼透徹。人生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不明理,不知道怎麼做才對。心很善良,但是你沒有智慧,在人生旅途當中你很想幫朋友、幫同學,但他不領情還罵你:“這都是你害的!”說實在的,我們幫他用錯方法,他罵我們也是應該的嘛。所以到最後,都不知道該不該去說話、該不該去幫人,都沒信心了。當聽了經以後對一些事情了解了,就理得心安了。
而當你真正獲得利益了,你的內心有喜悅出來的時候,就會希望別人也一樣快樂自在,那個是很自然的,那個是不需要刻意的。不是今天誰要求你去推廣了,你才去推廣。
人那個本善的心流露的時候,他會明白一個真相,所有的人跟他是一家人,是一體不可分的。左手、右手是一體的,有沒有說右手幫左手抓癢,要先談好抓一次五十塊錢?自然而然你隻要感覺到左手癢了,右手就伸過去了。同樣的,你隻要感覺到同學的痛苦,你很自然地就會去安慰他、去引導他。
我曾經遇到一位朋友,這個朋友生意做得很大,做工程的。有一年的9月28號,給老師頒獎,對很多非常用心的老師給予表揚。他在電視機前看的過程當中抱頭痛哭,一個大男人,已經四十歲左右了。他為什麼哭呢?
他說他這一輩子這麼想學好,怎麼都遇不到這麼好的老師?當時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慚愧。我當過小學老師,我的學生以後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會在這一天抱頭痛哭,他們都遇不到這麼好的老師。所以我們期許自己,所有我們教過的孩子,要讓他們都能深刻感覺到我的老師是愛我的。隻要他們人生過程遇到任何挫折,他們都會想到要來找老師,我們這樣期許自己。
而我這個朋友,他真的是哭得跟一個孩子一樣,渴望一個好的老師來教導他。你看,他這個真心發出來後他就遇到了,他遇到了我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他從此以後錢不賺了,放下。錢再多都帶不走,智慧帶得走。
他從那時候開始,每一天最少聽經八個小時。他說,聽一片碟是一個小時,他能專注五分鍾,之後就夢到周公,接著是睡四十五分鍾。但是他很堅持,還是一直聽下去,最後三年、五年過去了,慢慢地能聽半個小時。
現在能夠看個四十分鍾,睡個十幾分鍾。人真的有決心的時候,還是可以克服困難的。
那個時候,房地產剛好在最高位。他遇到好老師了,心想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了,要用心學習,於是他就把公司關掉了。他那些親戚朋友統統在這個行業裏麵,說:“你腦子壞掉了,這錢你不賺?”他說:“你們別管我,我下定決心不賺了。”結果就在他認真學習的時候,房地產突然狂跌,他的親朋好友統統虧得一塌糊塗,隻有他毫發無傷。有一次他帶我去喝茶,開著他的BMW(寶馬),他那些親朋好友就說:“哇,這個人神算,居然房地產要狂跌了他都知道。”其實他不會算,他因為有一顆尊重老師的心、好學的心,免去了他人生很大的一個災難。
所以經典的因緣還在自己的心、好學的心,還在自己願意承先啟後、願意利益社會的這個責任感。
10.初學者除了讀《弟子規》及《孝經》等,如要再想學習其他經典,要從哪幾部書籍看起?
答:這個問題在《三字經》當中有解答。《三字經》算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概論,經、史、子、集都有在《三字經》當中提到。在求學的部分當中說到:“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小學要學的是灑掃應對進退、處世待人的禮節,就是這一本《弟子規》。《弟子規》讀完了讀《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學完《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再來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夠了啦!半部《論語》治天下。諸位同學,現在不是統統把它背完就沒事啦,“學貴力行”,要去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這首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在追求自己的道德學問時是終其一生,“活到老,學到老”。“紙上得來終覺淺”,從書籍當中學來的,好像心裏虛虛的。“絕知此事要躬行”,原來學問最重要的,一定要學一句做一句。所以,我們有學一句做一句的精神,能夠落實在《弟子規》、《孝經》當中,我們再學其他的經典就可以觸類旁通。“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這個時候《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就可以讀了。
11.中國教育強調孝道,西方教育強調發展自身理性,乃至科技。
上課方式上,一者強調讀誦,一者強調發表意見。請問兩者之長短該如何取舍?
答:東方好像跟西方不一樣,其實不然。中國有一句話叫“英雄所見略同”,沒有不同。現在為什麼會有不同呢?因為看的都不是英雄看的角度,都是自以為是,“嗯,我厲害!我厲害!”然後就在那裏比高下,因此才會產生這麼多似是而非的觀點。大家應該很熟悉EQ,EQ叫情商。智商跟情商是否一樣?理性跟感性是否一樣?大家不要太早搖頭,要負責任。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有一個父親知道孩子教育的重要,他在禮拜六、禮拜天排除萬難推掉了所有的應酬,他就要在家孝順他的父母、在家教育他的孩子。請問他有EQ還是IQ?他是理性還是感性?開悟了沒有?
有真感情的人才有真理性啊!有真理性的人才有真感情啊!這根本就是一個善心的問題、真心的問題。結果把它EQ、IQ、HQ化,本來還有一點兒明白,拆成十個、八個,腦子都散了。然後遇事就先思考是HQ還是IQ,也都沒有辦法用心去感受了。
諸位同學,現在書不要看太多了。要看智慧的書、經典的書,你有判斷能力呀,你的眼睛像照妖鏡一樣。我是先學了傳統文化,才去讀師範院校。現在的一些理論,拿狗做實驗、拿貓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出來的實驗結果拿來教人。大家有沒有看到,現在的孩子像不像動物?你隻要給他一顆糖吃,他都聽你的。這跟動物園、馬戲團的動物有什麼不一樣?還有孩子六歲、八歲,不高興了就打他的爸爸媽媽,那比畜生還不如。這是教育理論錯誤、思想錯誤造成的。所以我們不聽古聖先賢的話,三五十年崇尚孝順、勤儉的家風,一崩崩到這種程度。
再說“一者強調讀誦”。我們沒有強調讀誦哦,我們強調的是力行。
“一者強調發表意見”。你若連是非善惡都搞不清楚的時候,發表意見叫胡說八道啊。你今天在人群當中發表意見,錯誤的想法剛好與另一個人相合。哇,你那個錯誤的想法,他心裏想:哎喲,有人跟我一樣,我對了我對了!你就誤導他了,所以要先學會判斷是非善惡。
再來,你真想不通了,實在憋不住想要問,應像《弟子規》告訴我們的“心有疑,隨劄記”,私底下來跟老師們討論,你不要到處問,他不懂你還問他?古人有沒有亂找人的?古人都是千裏尋師啊。“昔孟母,擇鄰處”,就是明證。
我們很冷靜地來看,西方強調自我,很會發表意見,請問西方的青少年越來越好了嗎?我們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整個世界年輕的一代一直在墮落,這是教育問題。東西方都忽略了聖賢經典的教育,才會變成這個樣子。西方覺得耶穌死了,沒有神了;東方覺得古聖先賢的教誨落伍了,因此造成現在的整個社會狀況。
12.什麼叫求?什麼叫不求?努力算不算奢求?謝謝老師。
答:求與不求的度如何把握?諸位同學,先想別人。先想想父母需要什麼?現在天氣多變,打通電話:“爸,溫差變大了,要記得早晚加件外套。”你無求,但是你得什麼?天倫之樂。為朋友想、為別人想,讀書時為同學想,把會的教給他,你知道誰得最大利益嗎?自己呀!這種事沒做過的人,你跟他講沒用;真正做過了,就知道個中的味道。我們今天把道理講明白了,叫解。解還得不到利益,要進入行,最後體悟到:哎呀,真是真實不虛,就是這樣。你不要去求無求,你現在學會關心別人、成就別人,你自己就在不斷提升。
13.我覺得您說的這些東西,是不是對於比較強大的國家如美國比較適宜。我們現在還在受欺負,經濟上也沒有那麼發達,日本、美國經常對我們指手畫腳。這一套東西,以前為什麼老祖宗會提,因為我們以前,像漢朝的時候是很強大的,這是其中的原因。我們自己想堂堂正正,憑良心做事,但是我們跟老外交涉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懷著欺詐之心,那我們不就明擺著被欺負!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應該僅在國內提倡這種和諧?
答:自己家和諧,然後對別人不和諧,那這就麻煩了。《大學》說要“誠於中”,我們要重實質,不要重形式。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比較認同中國還是美國?公道自在人心。有一次,伊拉克的官員當著很多國家的外交官,對著中國的官員講,中國永遠是伊拉克的朋友。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沒有對其他的國家發動過侵略。鄭和下西洋,經過一百多個國家,沒有發動侵略,還把我們的造紙術等一些技術帶給當地人。所以他曾走過一百多個地區,還有很多鄭和廟,都感他的恩德。
所以強權、權勢能撐多久?《弟子規》就教了,“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要以禮、和氣待人才好。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曾發表了一次演講,裏麵就提到,所有的國家、民族要互相幫忙,強國要幫助弱國。在演講的過程中,我看到底下很多國家的代表都很感動,在那裏鼓掌。
我們要了解,不是人家欺負我們,孟子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是我們自己不好了,人家才來侵略你,才來毀壞你。你的家、國很團結,人家怎麼會有機可乘?假如現在我們中國人統統了解到複興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我們中國的文化能夠發揚開來,把這一份仁慈的信念帶到全世界去,以增進整個地球的安定。當中國人有這一份存心的時候,中國將是全世界最受愛戴的國家。在唐朝的時候,鄰近的國家都來跟我們學習,你看日本那麼遠,都坐船過來,都是派整個團來學習。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弱的原因在哪裏,外麵是次要的關係,從自己本身檢討,那才能抓到根本。
為什麼在這一百多年來,列強這樣欺負我們?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誨。唐朝為什麼盛?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也有一百多年的盛世,它後來為什麼敗?興盛在於它重視中國文化,敗就敗在它不重視中國文化。所以,要再讓我們中華民族有下一個盛世出來,絕對要遵照老祖宗的教誨,能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樣中國自然就強盛起來。
諸位同學,現在全世界的國家真正的禍患,不在其他的國家,而在自己的國家,在年輕的一代。很多國家的青少年犯罪率節節攀升,我們國家很有遠見,了解到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下一代就要教好,所以很重視青少年道德教育。同時我們也很歡喜地了解到,美國總統已經宣布要重視倫理道德教育,這也會帶動整個世界的風氣。我們也是樂觀其成,因為唯有共存共榮地球才會好。我們現在要有心係著整個地球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