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蒂根妮·勞迪亞蒂絲看上去像一隻乖巧的小貓,說話的時候嘴唇微微翹起:“我們現在玩點什麼呢?”在大家看來,她精力充沛,睿智無比,但是對同事極其嚴苛。她以酷愛冒險、擅長銷售而聞名,被同事們親昵地稱為阿迪,是高盛國際倫敦分部的銀行家。這位複雜金融產品專家是希臘人,並以希臘人為豪。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阿迪這樣描述自己:“為工作而癡狂,握著寫滿筆記的記事本一支接一支地抽煙。”就是她成功地幫助希臘掩蓋了債務,使其在賬麵上符合《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而加入歐元區。

阿迪負責的這項金融事務著實讓她的雇主發了一筆小財,但卻為9年之後歐元區最嚴峻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然而,在2001年的時候,希臘並不太受高盛關注。當時的高盛專注於新興國家,後者剛剛開始吸引某些大銀行的目光。高盛國際將重心放在德國、東歐以及突尼斯身上,它在雅典甚至沒有設立分部。與海上貿易融資一樣,希臘文版的相關材料是從希臘船商集居的倫敦開始產生的。

早在1999年決定創建歐元之初,希臘並未能加入這一體係。《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中對加入歐元區的國家有著非常苛刻的標準: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保持在60%以下,財政赤字控製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下。而希臘遠遠達不到這些要求。當時,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進來,從而奠定歐元作為統一貨幣的地位,打擊投機者—投機者早就混進來了—法國和德國的領導人敦促歐盟接受希臘。倫敦城和華爾街應該早就想到這些了。這兩個金融聖地不懷好意地注視著一個潛在競爭對手的誕生—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總部所在地。時任歐盟主席的意大利人羅馬諾·普羅迪堅決抵製歐元區的擴大。時任歐盟經濟與貨幣事務專員的法國人伊夫–蒂博·德·西爾吉,作為歐元創建者之一,將這一擴大問題視做個人問題。這個新成立的俱樂部裏的每一個成員,在擬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時降低赤字,這當中難道沒有自己的小算盤嗎?偽君子的舞會。

歐元發行的第二天,希臘政府請求高盛幫忙設法加入歐元區,尤其想掩蓋其巨大的赤字。為了達到這一要求,由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領導的希臘內閣特別希望清除公共支出中沉重的軍事費用—由於與土耳其潛在的衝突,軍事支出巨大。

高盛怎麼會拒絕這樣的委托呢?這可意味著豐厚的報酬!雖然難度很大,甚至成效難以預見,但幫助各國政府的確是投資銀行最核心的工作。如果歐洲的銀行舍棄這份交易的話,它們的美國對手一定會爭搶這塊肥肉。歐盟的其他國家呼籲各大金融機構的智囊團調動工作的積極性,比如意大利就和美國的銀行摩根大通合作過。

對於高盛而言,希臘是一份意外的收獲。希臘是一個小國,銀行體係基礎薄弱,國家財政統計簡陋,經濟蕭條,隻是僥幸地期待稅收這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高盛怎麼會拒絕它呢?在希臘,股市缺乏強製性的規則,政府幹擾經濟法則,過於煩瑣的《股民公約》就是其法則,所以金融巨頭高盛有了施展才能的最佳用武之地。

高盛帝國之所以對希臘懷揣一份特殊的興趣,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其債務的性質。複雜債券的標準很模糊,便於投機。它們的國庫券缺乏流動性,發行日期也是隨機的。總而言之,它們與法國的債券完全相反,法國債券屬於簡單型債券,具有可預見性和流動性,並且發行日期精確。

在追逐歐元的過程中,考慮到希臘債務的特殊性,安蒂根妮·勞迪亞蒂絲深感興趣的還有第三個因素:作為條例主宰的歐盟統計局極其混亂。2002年1月1日,歐元的發行著實讓歐盟統計局驚出了一身冷汗,它負責美化歐盟各成員國的統計數據,以便規定歐盟的收入與支出總額,是歐洲中央銀行進行預算監管和貨幣政策製定時的重要參照。但是,被卷入一起內部財政醜聞風暴之中的統計局,在處理希臘事務時完全癱瘓了。統計局的領導們一聲不吭地接受了希臘政府提出的要求。

2004年,歐盟統計局重組事務總負責人米歇爾·阿比爾拒絕為希臘的赤字作擔保。他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因為某些軍事費用沒有合理入賬,尤其是購買美國飛機的費用,還是歐盟區域援助計劃模糊不清?歐洲各國財政部長對此作何反應呢?這無關緊要。在他們看來,這件事應該拋在腦後,忘掉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