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金磚四國的高盛(1 / 3)

無論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盛的力量在不斷增強。高盛預見到了新興市場的潛力,而且比它的競爭對手表現出了更大的創造性。尤其是在高盛深受好感的時代,它成功地讓媒體接納了它的新發現。

“BRICs”這一概念源自2001年,是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四個國家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包括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高盛從此邁入了這一傳奇之中。

在高盛倫敦分部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的辦公室裏,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小國旗似乎被掩埋在了一堆堆報紙、報告和文件中。吉姆·奧尼爾操著渾重的口音,說話的時候總是熱情洋溢。作為一名郵局員工的兒子,他沒有倫敦金融城男孩典型的強硬。奧尼爾在1990年時加入了高盛這座金錢的殿堂。獲得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專門研究外彙市場,隨後成為加維因·戴維斯領導的經濟研究部門的二把手。2001年夏天,加維因·戴維斯離開高盛,出任英國廣播公司(BBC)董事長,吉姆·奧尼爾繼任。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遭受了恐怖襲擊,這讓吉姆·奧尼爾意識到了一點:“當時,我明白全球化並非美國一國的事務。為了推動全球化進程,我們必須向他人敞開大門,但不能把獨一無二的美國思想強加給其他國家。”在吉姆·奧尼爾看來,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國家,盡管文化、宗教、政治方麵差異巨大,但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巨大,領導者全球化意願強烈。

同年11月30日,吉姆·奧尼爾發表了一篇報告: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報告第66號,題為《打造更好的全球經濟金磚》。這標誌著他的思考獲得了勝利。他預言,從當時起直到2041年(後來改為2039年,之後又改為2032年),這四個國家將超越當今的六大經濟強國。他還預言2027年之後,中國將追上美國,這隨即引起了華盛頓的論戰。這份材料仿佛暢銷書一般被爭相傳閱,公司的客戶們競相爭搶。“金磚四國”從此成為大事件、流行話題,其標誌被張貼得到處都是,有點兒像可口可樂或麥當勞之類的全球性商標。

“‘金磚四國’,這是一個中性的稱呼。沒有高人一等,也沒有政治含義。”國際會議和金融界新寵奧尼爾解釋道。2008年的次貸危機賦予了他機遇,他得以測試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確。除了俄羅斯之外,其餘三個國家都比西方經濟體更好地抵製了金融風暴。

但是對於一位經濟學家而言,成為權威人物是件危險的事情。這位咄咄逼人的傳教士所創立的理論立即引起了同僚們的唇槍舌劍。這是高盛吸引老主顧的新招!反對者稱,這是市場管理的一個詭計。他們重新質疑長期快速增長的預言,並對挑選的準則提出了質疑。新興經濟體又劃分出了第二梯隊,稱為N11,包括孟加拉國、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韓國、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和越南。

對此,吉姆·奧尼爾隻是評論說:“這個概念可以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這就是我的出發點。”

數據最有說服力。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日本,出口取代了德國。高盛早就認識到了中國的潛在力量,中國如今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就輝煌。

高盛的兩位重要人物約翰·桑頓和亨利·保爾森把中國比做新的樂土。約翰·桑頓曾經把高盛的業務拓展到歐洲和亞洲。2003年,他“砰”的一聲關上了銀行辦公室大門,來到中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清華大學,做起了客座教授。

亨利·保爾森在2000年坐上總裁寶座之前曾經是地區負責人。成為高盛集團總裁後,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中國方麵。這位外表嚴酷、內心敏銳的銀行家憑直覺發現了中國特別的運作方式。為了貫徹構建全球網絡的戰略,更好地樹立他的可信度,保爾森與中國同僚以及政治領導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高盛總是在第一時間幫助中國企業將活動拓展至世界範圍,尤其是美國,幫助它們在國外金融市場上籌集資本。中國在私有化方麵同樣表現得很積極。除了從谘詢費中提取的傭金之外,高盛還創造了直接的投資機會。首先是在金融領域,高盛獲得了中國第一大零售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還與經紀公司高華證券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盡管美方合夥人隻控製少數股份。高盛私人股權集團是高盛的資本投資子公司,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投資醫藥、汽車、家電、半導體和互聯網等領域。此外,高盛還資助了一所商業學校,專門為高盛中國培養未來的人才。

但是,在中國,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政府希望國有企業不被外國股權操縱。因此,政府把一些戰略性領域—能源、媒體、礦藏、電信—作為自己的專區。相反,對外國開放的領域—本國工業和高新技術—幾乎都沒有那麼高的傭金。而且,關於私有化的遊戲規則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盡管困難重重,高盛還是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發展,隻是利益衝突與日俱增。2008年1月,高盛公布了一份關於中國經濟的報告,預言中國資產價格將會下降。當時,中國的經濟正處於迅猛發展之際。報告公布以後,中國股市暴跌,一切盡如高盛之前的預言。中國政府認為,高盛聳人聽聞的預言是在玩火,造成了股市的恐慌。

此外,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指責高盛石油交易員“懷有惡意地”將過於複雜的金融產品出售給本地企業。因此,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在與高盛的子公司J.Aron簽訂了石油衍生品合同之後,損失了數額巨大的資金。確定在石油投機市場損失了大筆資金後,北京禁止相關的中國能源企業償付高盛及其對手的債務。氣氛變得格外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