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看下麵這個鏡頭:
夜深人靜的時候,四周漆黑一片,寂靜無聲。突然一聲慘叫把你從夢中驚醒。緊接著,從遠處傳來一陣女人的哭泣聲。淒厲的哭聲持續了半分鍾,此後哭聲越來越小……不到兩分鍾,四周又恢複原來的寧靜。
讀到這裏,你一定感覺到好奇,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第二天清晨誰也沒有發現出了什麼事,一切都像往常一樣有規律地進行著,你或許仍在猜想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你仍在想,那就說明你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們應該把這種好奇心保持下來,並把它運用在學習上,不斷去探索未知的東西。
◆好奇心——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有成就的人與平庸者的區別是:除了少數在兒童時代就具有超常的好奇心外,更主要的是,他們能及時將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時期的好奇心轉化,因而,他們的好奇心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升華了,甚至直到晚年。
發明大王愛迪生童年時好奇心就極強,而且他還有個習慣,對一切事物總要追破砂鍋問到底。上學後,他經常提一些非常“古怪”的問題,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是個“傻子”,同學們常常欺侮他,嘲笑他。終於有一天,嚴厲的老師把他的媽媽叫到學校,對她說:“我認為這孩子腦子有問題,而且還一點也不用功,經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擾亂課堂秩序。昨天他居然提出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這樣可笑的問題,這孩子實在沒救了,留在學校隻會影響其他同學,我勸你們還是把他帶回家吧!”
而愛迪生的媽媽卻認為,孩子好問,愛思考,正是與眾不同的天賦。於是,愛迪生在母親良好教育方法的培養下,在他的好奇心的驅使下,終於成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電學家和發明家。
其是關於好奇心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如:達·芬奇、牛頓、歌德、居裏夫人、畢加索等,他們的成功皆緣於好奇心。曆史學家魯道夫稱好奇心為“我最重要的原動力之一。它簡直就是一台發動機。使我總想看到一切、聽到一切”。
好奇心要求我們去嚐試一切,使我們的眼界更寬了,經曆更豐富了。由於好奇,全部的知識領域突然變得有趣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們會有所發現,這又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學習注入無盡的活力。
因此,同學們必須允許好奇心。或許,你的求知欲不知什麼時候受阻了,通往好奇的道路被過多的無意義的東西所占據。那麼,就毫不猶豫地去鏟除障礙,讓好奇的通道暢通無阻,並每時每刻都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好奇心吧!
◆喚醒自己的好奇心
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就具備了好奇心。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失去了好奇的本能。
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會急迫地行動,爬向一棵室內的盆栽,驚奇地注視著這個長葉子的東西。然後,又轉向花盆,用手拍打花盆的邊緣。再後來,長大了一些,會用濕乎乎的手指研究花盆中的泥土。當看到自己的小手在地板上留下一些黑印跡時,便會高興地歡呼起來。
遺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好奇心逐漸減退甚至消失了。為了喚醒同學們的好奇心,並使它時刻保持覺醒狀態,你必須要天天練習。
◎堅持寫日記。
這可以使你每天都關注你的好奇心,關注一切令人吃驚的事,關注好想法及新發現。你要即時捕捉到它們,並花時間把它們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經常問自己為什麼什麼事?誰?多少?在哪裏?
如果……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等等問題。這些疑問一旦在你的大腦中出現,就立即開始研究,直到找出一個令你滿意的答案。
◎訓練自己感官的敏銳性,使自己習慣於全神貫注於看、聽、摸、嚐或嗅。
◆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
人人都有好奇心,而中學生的好奇心更為強烈。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將自己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
同學們可能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不斷地探索,可以轉化為學習興趣。
例如,一天下午當地刮了龍卷風,學校操場上形成一股較強的旋風,把地上的灰塵、廢紙成漩渦狀卷起,同學們興奮地奔走相告:“龍卷風來了!”有的同學卻很疑惑:“這是龍卷風嗎?好像不是吧?”對於這種現象是不是龍卷風,同學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急於知道龍卷風的成因、特征、多發地點,這種現象是否是龍卷風?這時同學們就會去查閱有關書籍,學習龍卷風的知識,仔細觀察、探究。慢慢地,同學們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積極地學習地理方麵的知識,從生活中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從上麵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隻要我們注意生活的一些現象,並對其有強烈的好奇心,就會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從而對這方麵的知識產生興趣,極積主動地去學習有關這方麵的知識,這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可將學習轉變為學習興趣。
※保持好奇心,將自己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
※所有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當這個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就會產生動力。
3.學會提問題,學習成功的關鍵
提問是創造思維的起點,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學習過程中要敢於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愛因斯坦就是通過質疑經典物理學,挑戰牛頓等權威,才創造出相對論的。
讀書時要敢於提出問題,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辨別能力,不要受書的拘束。不要隻把大腦當作倉庫,把所有學的東西全裝進去。既不要讀死書,也不要死讀書。要在讀書中學習總結自己的獨立見解。先是仔細閱讀,然後辨別出錯誤的理論或觀點,用理論或實驗加以證明。書中講得不完全的地方,還可以補充和發展,從中得到啟發,產生新的思想,或有更新的發現。
◆勇於發問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正是在求得一個個問號的解答中,探求到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方法,一步一步跨進知識的大門。如果一個人從小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從來不提出問題,不問一個為什麼,那麼,他的頭腦就無法放射出智慧的火光。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不需要向別人請教,就不會學到新的知識。隻有時時刻刻感到肚子裏空空的,覺得自己學問太淺太少,才能如饑似渴地追求它,不停地汲取知識的營養來充實自己。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不學不問,是個愚人。周恩來同誌小時候讀書時,經常到老師家裏,問得問題最多,還經常和同學們一起互問互答,探討問題,不斷追求新思想和新知識。他時時刻刻把好問作為學習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