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概論(3 / 3)

五、白及分子標記技術研究慨況

近年來,隨著RAPD、SSR、ISSR、SCAR、AFLP等基於PCR分子標記技術的發展,這些生物技術廣泛運用到各種植物的研究領域。目前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研究白及的遺傳多樣性,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都少見報道,和誌嬌等(2008)采用ISSR標記對14份小白及、5份白及、2份黃花白及和4份未確定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篩選出的引物能擴增出DNA片段的多態性比率為87.90%,經統計分析,25份白及種質間的遺傳距離為0.4483-0.7903,該分類方法與形態學的分類結果一致,不同地理位置采集到的3種白及樣品種內和種間的遺傳親緣關係差異明顯。如何利用SSR、SCAR、AFLP等標記技術手段進行白及種質資源鑒定、篩選抗逆性強的新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構建白及遺傳圖譜等研究,為白及野生資源製定合理的保護策略提供支撐,可為今後研究的方向。

六、白及藥用功能新的研究進展慨況

在白及藥理運用方麵,我國民間把其當作中藥已有上千年曆史,明代李時珍就這樣描述過白及——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日白及。我國少數民族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均以鱗莖入藥,隻是各主治功能不同(孫樂樂等,2010)。近年來,我國的科技人員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報道了白及許多的藥用功能及機理,即:白及的藥用功能主要有清熱、止血、抗潰瘍、治療十二指腸穿孔、內髒出血、抗菌、促進傷口愈合、抗腫瘤作用等。南京大學的雷東通過從白及中提取巨噬細胞與寡核苷酸陽離子多糖,成功地抑製了貴州珍稀藥材白及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除了這些功能,用含有白及成分的牙膏,可防治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防齲、口腔異味等口腔和牙科疾病,治療牙齦出血有效率達到96%(李嶸與王喆之,2006)。邸大琳等(2006)研究結果表明,100%的白及水浸出液可促進小鼠骨髓細胞增殖以及白細胞介素-2(IL-2)的分泌,這可為白及用於臨床治療腫瘤疾病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國外在白及的藥用功能研究上也有相關報道。緬甸、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白及的分布,但隻發現日本有其藥用的記載,日本的Yamaki從白及中分離得到多種化學成分,發現其中的有些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從國內外對白及藥用功能的研究情況可以看出,進一步深入其對病原菌的作用機製,對白及類藥物的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七、化學成分研究慨況

白及幹燥塊莖的主要成分為白及膠,含量約為55%,其化學成分主要是聯類(bibenzyls)、菲類(phenanthrenes)及其衍生物,此外,還含有少量揮發油、黏液質、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以及澱粉(30.5%)、葡萄糖(1.5%)等。近幾年,從聯苄類、二氫菲類(dihydrophenanthrenes)和聯類(biphenanthrenes)化合物中分離鑒定出一係列新的二氫菲和聯菲化合物。馮家全等(2008)從白及塊莖中分離得到3種新的聯苄衍生物,台灣的林雲蓮從白及的1個變種白及楓香蓮中提取到7種已知化學結構菲衍生物、6種黃酮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

白及膠具有特殊的粘性,可作為增稠劑、潤滑劑、乳化劑和保濕劑應用於石油工業、食品工業和醫藥化妝品工業。對白及膠的提取工藝,國內有許多研究。萬國翔(2008)以白及塊莖為基本原料,采用一係列工藝提取了白及膠,結果表明,提取白及膠較佳的工藝條件為浸泡時間7~10h、回流時間8~10h、回流溫度90℃、料液比1/15~1/8,提取率達45.06%。白及膠的主要成分為大分子多糖,芮海雲等對以白及中雜性多糖進行了分離和提純,采用的方法有:熱水抽提、乙醇沉澱、sevag法脫蛋白、陰離子交換纖維素柱(DEF-52)層析和凝膠柱層析,得到白及中性多糖。該多糖由β-1,4-甘露糖(β-1,4-Man),β-1,4-葡萄糖(β-1,4-Glu)和а-1,6-葡萄糖(а-1,6-Glu)殘基組成,三者的的摩爾比約為6.8:3.2:1.5。陳景耀等(2005)優選了白及多糖硫酸酯化工藝,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白及多糖硫酸酯,吡啶和氯磺酸比例6:1,反應溫度為85℃,反應時間2h為比較適宜的工藝條件。程安媛等(2008)用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法測定了白及多糖相對分子質量,以2,5-二羥基苯甲酸(DHB)為基質對精製後的天然白及多糖相對分子質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白及多糖相對分子質量分布在6×104~3×105,分散性較大。劉曉華等(2001)通過水浸,70%的乙醇沉澱幹燥後白及膠得率能達到50%以上。白及作為我國珍稀蘭科植物中一種傳統的中藥使用已有多年,隨著醫學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白及的有效成分及提取技術將會得以不斷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