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不變的模式,是指成功的道路千差萬別,如果刻意地去模仿,非但不能成功,更會適得其反。
春秋時期,魯國施姓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學問,一個善兵法。他們都想以自己的專長謀得好前程。於是,好學問的到齊國,以仁義道德的治國理論遊說國君,深得齊君賞識,被聘為公子們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到了楚國,把用兵打仗,強國拓疆的道理說給楚君。楚王很高興,封他為執法將軍。兄弟倆都當了官。
孟氏是施家近鄰,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好學問,一個善軍事。他們仿效施家兒子的做法,也出外謀富貴去了。好學問的到了秦國,用仁義道德勸說秦王,秦王非常生氣,認為是幫倒忙。秦王說:各國紛爭,秦國誌在發展,此時最需要的是強軍厚偽,如果隻知仁義,豈非要走上滅亡之路。於是將他處了宮刑而後逐出。好兵法的到了衛國,宣傳他練武強兵的治國之道。衛侯說,衛國弱小,夾於大國之間,對於大國,衛國隻能順從以求安;對於小國,隻能安撫以得友。倘若武力對外,到處樹敵,則滅亡的日子不遠了。為免此人到其他國家宣傳武功,於己不利,衛國遂將他的雙腳砍掉,送回魯國。
可見,這就是缺乏審時度勢、客觀分析的惡果。不知氣候,不問土壤,種子隨意撒下去,哪有不吃虧的呢?施、孟兩家兄弟,所好相同,所得結果迥異。原因何在?完全是空間視角的緣故。同樣一種理論,一種方法,在甲地行得通,在乙地行不通,這是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