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除了讓自己快樂,也得讓別人快樂起來。這是我在美國生活期間的感受。
在休斯頓的街頭、學校、商店,迎麵而來的陌生的美國人大多會送給你一句:“hello,how are you today?”(你好,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或者微笑著衝你點點頭。時間長了,我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並認可了這種習慣。
女兒3個月大的時候,我和妻子帶她去超市購物。不時地有人走過來看她、誇獎她、祝福她,逗得我們心裏樂滋滋的。後來女兒自己能走路了,每次我們帶她上街,這樣的讚美聲總會不絕於耳——“嗨,你的女兒真美!”“她是個可愛的小公主!”偶爾,還會有人蹲下身來與她說幾句話。
更讓人感動的是,一次我帶著女兒到廣場玩,一個金發小男孩兒走過來,居然很紳士地對我說:“您的女兒真可愛,她實在太美了!”他認真的模樣逗笑了我,我問他幾歲,他說他4歲。生活在這種朋友般的氛圍中,我女兒從剛會說話起,見到陌生人就會主動打招呼,然後歪著小腦袋看人家。
也許是無數次聽到別人對我女兒的誇獎刺激了我麻木的神經,我再也不能對別人的孩子無動於衷。因為我真正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唯一的、可愛的。現在,如果在公園或商店裏看到小孩子,我總要發自內心地誇上幾句。
在美國,平時見麵,一般的人會說:“你今天怎麼樣?”“你今天看起來真精神!”熟悉一點兒的人會說:“我喜歡你這件衣服”,等等。在商店買東西,付款前,收銀員會主動與你打招呼:“你好!你今天怎麼樣?”付款後會對你說:“祝你愉快!”
我的幾位美國朋友經常寄些電子郵件來,凡是特別有意義的,上麵都會標明“請與你的朋友分享”。記得到美國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我們家門口放了好幾個禮物盒,還有若幹張賀卡。後來我們才知道,那都是鄰居們放的。
從對小孩的誇獎到大人間彼此的問候、關懷,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國人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個體價值的肯定。
相比之下,我一直為一件事感到慚愧。在妻子懷孕6個月時,一位朋友介紹我們去認識他的一位剛當了媽媽的朋友。我們到她家時,4個月的小女嬰正在地上躺著,小手小腳不停地動著。那是一個多麼可愛的新生命啊!但當時的我竟然沒有誇獎小寶寶,心裏合計的卻是她的眼睛似乎有點兒小。我以挑剔的眼光審視著一個嬌嫩的新生命,吝惜讚美之詞,現在想來,真感到慚愧。
回到國內工作之後,我的一位同事剛生了一個女孩兒,辦公室裏的人都很羨慕,請她多講講小家夥的趣事。她談了她的喜悅之後,又補充了一句:“可惜她長得不漂亮。”一個當媽媽的,竟然挑剔自己的女兒,這讓我十分震驚!
一句溫馨的讚美、鼓勵、祝福、問候,可以讓人一整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喜歡聽到這樣的話,每個人也都會說這樣的話。何不從我做起,讓別人快樂起來,也讓自己高興呢?當然,這樣做的唯一前提是,你必須具備一顆充滿愛的心。給人以真誠的讚美,體現對人的尊重、期望和信任,是促進有效溝通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