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中少年(1 / 2)

“師父、師父,弟子回來了。”

少年回到山上小茅屋,卸下長木弓掛到牆上,隨手將箭壺放在牆角。步履輕盈地在屋裏屋外跑著脆聲呼喊。從聲音聽來,少年也就不到十歲模樣,可不知是山野吃食養人還是常年上下山林鍛煉的緣故,少年身長已近七尺。衣著寬鬆,烈日下依稀能看到腹部蘊含爆發力的腹肌,配上少年現著衣物和進屋時放下的長弓,分明就是經驗豐富的山林獵人,如不看少年稚嫩的臉龐的話。

時至仲夏,此時為申時,即便以少年壯碩的體格,一刻鍾爬上半山腰額頭也已經布滿汗珠。木屋不大,前庭一個方圓兩丈些許用籬笆圍著的小院,小院後麵就隻有一棟小木屋,木屋分為三間,看裝飾,勉強能分辨出中間是堂廳,兩側則是少年和其口中“師父”的臥房。

小院裏站著一隻,噢,不,是一匹。一匹似狗非狗的野獸。為何稱其為野獸,此獸身長丈許,高約七尺,獸嘴兩側露出的獠牙比成人巴掌還大些許,難以想象此獸對上山林之王的老虎又會如何。若非進入小院的是其主人,不知此獸獸臉又是何等表情。

少年見木屋內無人,便走出房門,路過似狗的野獸排了排它的頭說道:“小黑,我出去找師父,你在家看好家喲。”說完不待似狗獸的回應,走出籬笆小院往山上奔去。似狗獸朝搖著尾巴著少年離開的方向大嚎兩聲之後無果,便嗚嗚的哼著躺在木屋門口。它那委屈的眼神配上能嚇壞孩子的狗臉,讓人寒顫不已。

此山脈名為熊山,少年所在的山峰為熊山之最,山高兩千仞。熊山脈方圓約二百五四餘裏,有四百多峰,相傳神農氏炎帝帶領部族至此,不僅嚐百草,還發現稻(有說氣候幹旱的地方為麻)、黍(大黃米,也有說是玉米)、稷(禾,又稱穀子、小黃米,也有古書講為高粱)、麥、菽(豆類)能充饑的五穀,還為部落帶回能治病的百草。

少年每每到山外的神農村聽村民提及神農氏炎帝的傳說都佩服不已,敬佩之情溢於言表,也讓村內百姓對這時常到村內用山中野味的少年多些親近。村民自稱為神農氏的後代傳人,少年不知是也不是。

聽村裏人說因熊山在漢中郡、南陽郡和南郡的三郡交界處,更因多山林、野獸,很少有外人進入,自秦二世以來,別說有三老、有秩、嗇夫、亭長等職、就連亭父、求盜都沒有。全由村內僅二十多戶人家互通有無,相互幫忙。就這樣,神農村幾乎是與外界隔絕,以至於現在是是哪個朝代,在位是哪位帝王全是不知。

讓少年不明白的是,師父要求他閱讀的眾多書籍當中,記載很多是秦漢之爭,甚至西漢已經改朝為東漢,村裏人不知是多因於山外長時間隔絕。可師父是怎麼知道的,還有這些書從哪來。少年曾問過師父,每次少年師父的回答都是:“日後便會知曉。”,少年很是無奈。

少年滿山跑遍已時至亥時,太陽已經漸漸落山。

“師父去哪了?”少年站立在山頂一處的石台上,滿頭微汗輕踹地看著太陽慢慢落下嘴裏嘀咕著。夕陽的餘暉照在山林,山間的麻雀也開始唧唧喳喳的叫個不停,各種昆蟲也開始出來覓食。少年旁邊卻有一隻及少年膝蓋的小猴子,全身金黃,雙目極有靈氣,頭頂處有三根根異於一般猴子的毫毛,鶴立於其他毛發之內,若不是常年相處,少年真就還發現不了這三根不一樣的毫毛。見少年駐足觀望夕陽,小猴子也有樣學樣,在石台上站直身體,雙眼眺望。不知是為什麼,小猴子盡管努力直立,但它的紅屁股卻始終凸出上翹,甚是滑稽。

少年偏頭見小猴子的滑稽模樣,委實覺得不雅,便上前要拉小猴子坐下。小猴子卻不依,將少年伸來的手打開,單手背於後背,然後仍一本正經的盯著太陽,大有一副俾睨天下的氣勢。少年一臉驚愕,一群似狗獸從少年腦海裏咆哮而過。少年無奈,隻好自己先在石台上坐下,盯著小猴子。

頃刻,或許是小猴子也有些許不好意思,唧唧輕叫兩聲坐到了少年旁邊。少年輕笑的搖搖頭,抱起小猴子,“小金毛,你上次給我的那小半堵礦石是哪來的呢。老道師父說那是上品天外隕鐵,鍛煉提純後可以打很好的造兵器哦。”小猴子聽後,在少年手中不僅唧唧喳喳叫,還手舞足蹈的叫著,一會指指這邊,一會指指那邊。